这本书的书名是《就要一场绚丽突围》,副标题是《30岁后去留学》。
在读这本书前,对于范海涛这个名字不是特别熟悉,完全被副标题所吸引,期待着看一场绚丽的留学生活。
书从序言开始就很酷,三位大咖来帮写序:李开复、徐小平和曹景行。
虽然是一本纪实性散文,但架构非常的清晰,从目录就可见一斑,分别从留学前的准备、初期登陆美国的生存战、美国校园生活、口述历史的实践、美国的朋友们和最后在华盛顿的一年实习等几个方面完整呈现了海涛在美国三年的生动画卷。
书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初进纽约时的合作小伙伴杰西和何维。
杰西是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小伙子,在合租的过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世界警察”的特质,在私权和公共区域的维护方面非常的公正严明。同时由于从小受的教育,垃圾分类非常清楚,用完的纸盒和罐头盒清洗完才放进垃圾桶,让作者和我都非常震撼。
后来搬进来的来自法国的小伙子何维,犹如欧洲文明悄然无息地进驻到公寓。何维精细的生活方式,让海涛认识到:
“生活的意义,不是在豪华的房子里过得优雅,而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和境遇下,都可以把优雅发扬光大。”
当然这本书里,让我最爱的是海涛在哥大口述历史专业的文学写作课老师Gerry,专业又有趣,可以如此地玩转课堂。
通过海涛的描写,Gerry老师和口述专业都变得迷人起来,可以将舞台剧搬到课堂,同学们角色扮演话剧重新演绎经典童话故事只为让同学们深刻体会不同的角色对历史的呈现有不同的出发点,还有课上对于同性恋题材、美国“财富协会”和911题材的采访安排,都非常的震撼。
同时,从第一次上课开始,Gerry老师就意识到了海涛的倔强和不服输,一方面无形中鞭策了海涛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安排了例如提前把课上要分析的同学的案例发给母语不是英语的海涛的暖心举动。
可以说,在海涛哥大的2年口述历史专业的留学生活中,Gerry老师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良师益友。
Gerry老师给到海涛的写作指导对于我来说也非常的受用:
海涛,所谓观察,就是观察你周边的即时环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看到了什么尝试用你的眼睛去记录具体的细节。衣服可能会是一个好的例子。其他的例子包括,自行车的颜色,当自行车骑过时发出的吱吱声,一个街边的报摊缺少了一条腿,一群鸽子,一对老年夫妇在公园的长椅上亲吻,一个男人就着一个棕色的纸袋在喝里面的一瓶啤酒,你偷听到的两个年轻人的争吵,你不小心听到的一个有趣却奇怪的对话。用语言记录下这些感觉,记住,把这些你观察到的东西,随时写下来。
再回来说到口述历史这个专业,看完后,深深地为这门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的口述历史专业着迷,如此真实又如此震撼,语言平实,却尽一切可能地去还原历史重现真相。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博物馆,只要你努力挖掘,让受访者的记忆流淌出来,你都会挖掘出无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节。”
在911事件上,Gerry请相关当事人到课堂上来讲述,要求学生去911博物馆采集资料,至今难忘的是现场描述的那个穿着GAP的半截身体和博物馆里那个镜面已经破损时间却定格在9点04分的闹钟。
透过纸张,我都能深切的感受到美国人民的悲痛之情。
正如海涛所说,“口述历史的最大价值是,被忽视的历史碎片在采访中浮出水面,往往非常细碎却非常惊人。”
海涛将自己的两年哥大生活描写地如此完整和细致,最后一段对于纽约的情感更是温暖地直戳人心。
“所有这些温暖的交往,有时候让我对纽约产生了如家一般的感觉。我的心中逐渐对于纽约有了不同的感受,我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心中的那种感觉:对一个城市的感觉有时无需赘述,只要问飞机触地后扑向你心里的第一秒的感觉。对于纽约,每一次飞机落地,我是重回故土还是拥抱新奇,在这个时刻已悬念毫无。有损友可以发短信,有可以直接扑向的餐馆去吃霸王餐,有可以随便去霸占一张床的家庭,有长期居住过的建筑物,有街上熟悉的味道。那种升腾的感觉充斥着你的内心,那一刻你已经知道,对于这个城市,我已经不仅仅是个旅人。”
人生最大的乐趣,无非是勇敢尝试、勇于突围,勇于主动选择不过一种食之无味的生活。
不管在什么样的年华,都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来一场绚丽突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