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读书总结-中下

作者: martinwq | 来源:发表于2016-01-27 23:13 被阅读922次

    续昨日,写这个总结本没有计划,刚意识到我今天这两本,算上昨天的《中的精神》《李光耀观天下》,都是在我天朝文化下的智慧结晶啊,又因为今天是第二篇,所以索性将标题改为"中下",昨天的就是"中上"了。

    《建筑的意境》,作者萧默先生,清华建筑系博士,算是梁思诚的弟子了。鉴于我对建筑完全不了解,严格的说是对视觉艺术一窍不通,这本书号称是2014年的年度好书,又是作者绝笔,所以我似乎是又一次"悼念逝者",感谢京东的200减100活动。这本书并没有复杂的建筑技术或者理论,更多的是结合历史人文,介绍建筑的历史和发展,建筑的空间、布局,对某些特色建筑还落实到一些关键点,比如是拱券结构,山门牌坊,转角等等。作者是建筑史学者,文笔挺好,读起来毫不费力。

    对我来说,这本书有一个好处,一个遗憾。好处是,其介绍建筑、园林,技术与人文、历史结合,非常好的帮助我抓住一些要点。比如描写景山这一段,"紫金城沿轴线而来的汹涌气势需要一个有力的结束,体量不能过小,任何建筑都不可能担此重任,且建筑过大,也必将夺去宫殿本身的气势,在此堆筑起颇大的景山而在山顶建造不大的亭子,是非常巧妙的处理。宫城需要一座背景的屏障,丰富在宫城内能看见的天际线,提示宫城规模,也是宫城与宫城以外大环境的联系..."寥寥几笔,把景山的地位描写的非常清楚。现在回想起来,去过好几次故宫,只知道景山是人工堆砌而成,却从来没有细想过它除了能俯瞰紫禁城以外有任何的意义,然而现在如果脑补一下把景山拿掉的故宫画面,就总是感觉不对劲。除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外,恐怕就是"意境"这两个字使然了。

    故宫角楼和景山

    一个遗憾,书中感性渲染的成分比较多,当然这一点上不能责难作者,一方面讲意境,一方面又是入门。然后需要十分注意的是,恐怕是作者对中国建筑的热爱,所以在书中某些部分,对于中西方的对比,有些明显的偏向。倒也不妨碍阅读了。

    16万字,一周就能读完,适合对建筑艺术略有兴趣的人。之前听很多同事去欧洲旅行,介绍到建筑等,十分向往,但一直心存敬畏,因为实在是怕看不懂。读完这本,我觉得差不多可以去看看,虽不说完全看懂,至少不会只是到此一游,能够多一些体会吧。


    市面上探讨儒释道三家的渊源、对比的书籍文章不少,像《三圣会谈》这样写的,我第一次见到。日本汉学家诸桥辙次用"高端会谈"的写法,请孔夫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在庐山上来了一场穿越对话。其目的在于探讨这三种主要的东方哲学的异同,形式确实诙谐有趣,内容客观,整本书为了从结构上能够起到对比对话的效果,颇费心机。

    比如设定会谈地点这一段。为什么要选择庐山,而不选其他名山大川?作者花了足足十四页来讲这个问题。五岳与孔孟的关系太密切,天台山又成了佛教主场,昆仑山神话故事太多以至于不能彰显主题,蓬莱山又太过出世到"非有道着不至于此岛"。庐山风景奇绝秀丽,更与儒释道三家又有各种关联。这种看似絮絮叨叨,实则富有韵味的设计,非常恰到好处的给"会谈"定下不偏不倚,浅显易懂的基调。也可见作者对汉文化理解深刻。

    虎溪三笑图

    正文从三圣的经历开始谈起,聊到对"人"和"生死"的看法,再深入到三家哲学的根本"天""空""无",最后回到人的目的和行为方式,"中",”仁""慈悲"等。回答的都是些终极问题。前面说过浅显易懂,但书中很多地方旁征博引,要完全看明白,还是需要对这三家都有一点基础。某些地方看不懂,跳过去,也不影响继续阅读。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讲佛法这一段,作者介绍《般若心经》,一是梵语音译,读起来困难重重,一是体系非常庞大,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至今读起来仍然是似懂非懂。之前说了好多次要再去登峨眉,去之前一定要翻出这本来重新看看。

    这本书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对比的写法直接指出各家的异同。这种对比,对于学习传统哲学来讲非常重要,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早已将这三家哲学融入其中,但往往不成体系,有时候还断章取义,乃至于混淆概念。比如孔子讲"仁",老子也将"仁",但这两家讲的东西完全不同,没有全面的对比,就只有似是而非的概念。这本书中详细的对比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例如释家讲五蕴皆空,不生不灭,对比之下,孔子却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说为政以德,老子说圣人之治在于无为;孔子说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还包括刚才说的"仁"的问题等等。有趣的是,书中有时候借老子发言,说孔子的矛盾之处,好像"论坛"上各家言语互不相让一样。

    三教图

    第二点,圣人走下圣坛,后辈才能学得到真知。从小读书,对圣人有种崇拜,甚至是畏惧,畏惧了就疏远,疏远了就没有读下去的动力。《三圣会谈》这本书,塑造了三个凡人一样的圣人在庐山上坐而论道,让人亲近了不少。书中借孔子之言,用涅槃图中信徒乃至动物的哀伤,挑战释尊五蕴皆空的生死观,释尊解释说:"涅槃图采用许多具有训诫意义的权益手法,它和我原来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现在最好还是把它看做一个权益的方法。"书中又用孔子恸哭颜回挑战儒家的"生死有命",孔子也要解释道:"我心爱的弟子去世了表示悲痛,这是人之常情。"这些人之常情,把距离拉近了,才能不畏惧。不畏惧才会想了解,前人的思想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加上太多包袱,卸下这些包袱,岂不是更"循循然善诱人"。

    11万字,大概一周就看完了。适合传统哲学入门,儒释道三家不全了解,这本书可以快速帮助了解空缺的那一部分。

    明天写西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5读书总结-中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md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