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董氏奇穴  | 颈三针治疗颈椎病

董氏奇穴  | 颈三针治疗颈椎病

作者: 意为七 | 来源:发表于2024-09-16 00:25 被阅读0次

    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一、颈三针定位

    百劳:大椎穴旁开1寸,再直上2寸处。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柱:哑门穴旁1.5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

    二、主治

    颈椎病,症见头颈、臂手痛和麻木,伴明显的肩背部痛及压痛或头痛、头晕等。

    三、针具、进针方向及深度

    取1.5~2寸30号华佗牌不锈钢毫针,采用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直刺法,或采用向颈椎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依病人的肥瘦程度,一般在0.8~1.2寸之间。

    四、针刺手法

    常用疾徐补泻手法及刺痹法结合,以捻转进针法缓慢进针,捻针时指、腕要使用力劲,进皮后先在浅层候气,再缓慢推纳于所需深度,待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时间隔5分钟依法行针一次。

    五、配穴应用

    1.辨证配穴

    痹证型加曲池、后溪;

    痰瘀交阻型加中脘、内关、足三里。

    2.对症配穴

    眩晕加百会、翳风;

    头痛加外关、合谷;耳鸣配中渚、听宫;

    上肢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心悸配内关、间使。

    六、分析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头痛”、“头晕”等范畴。该病由于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的损伤或炎症,以致颈部、肩背部疼痛,酸板和颈活动受限,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造成颈肩、臂手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或肌肉萎缩。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颈椎病占50%以上。中医虽未明确提出“颈椎病”的名称,但对“痹证”、“项强”、“颈肩痛”等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诸方面均有详细论述,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例如《诸病源候论》指出:“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又如《张氏医通》指出:“有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至肩背痛。”本病基本病理为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加之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由于病变在“骨”和“肾”为主,治疗应采用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辨证配穴或对症配穴。

    颈部三针根据《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对于病程日久、症状较多、邪结较深,易于复发的颈椎病,三针共同作用于同一部位,效果明显提高。

    根据病因,选取了对颈椎有特异作用的大杼、百劳、天柱。因颈部为足太阳脉气所过之处,大杼为八会穴之一的骨会,又为足太阳与手太阳之会,能疏通太阳经脉之气血,有主治全身骨骼疾病之功能。百劳乃经外奇穴,善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损伤,且位近于柱骨之根,对该部位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有良好治疗作用。《灵枢·厥病》用天柱治“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甲乙经》以之治“项似拔”、“项直不可以顾”、“痛欲折”等,包括颈椎病常见的症状。由于“阳明行气于三阳”,颈椎为手足三阳所过之处,所谓“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若痹症型疼痛明显者配取曲池可行气止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本穴属小肠经而通督脉,主治颈项、耳、肩膊部位及小肠、膀胱、督脉、阳跷四经病证,通过与督脉交会循行而主治甚广,对颈椎病痹症型各症甚为恰当。至于痰瘀交阻型则以祛瘀化痰为重,治在中焦,以足三里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以中脘化痰行气正源。综合以上穴位的作用,施以补泻,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不但可收“通则不痛”的功效,且可收到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标本兼治之功。

    本方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以痛为输”原理的治法,以局部取穴就近调整受病经络为主,配合对症选穴,远近交攻,这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刺激某一脊髓段的神经对于同节段或邻近节段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脊髓放电的抑制,比起对较远节段的抑制要强得多。据症选穴多为循经远道取穴或对因取穴,则体现中医整体观念。

    七、临床体会

    临床对X线摄片明确诊为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应以12次为一疗程,间休2-3天后再行第二疗程。骨赘的位置、大小对疗效影响较明显,一般来说后缘骨赘与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神经根压迫症状明显者疗效欠佳。但颈三针应用于本病各型均有良效。

    对兼有风湿者,可在颈部拔火罐或酌加艾灸以祛风散寒通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董氏奇穴  | 颈三针治疗颈椎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mk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