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读的是《远处的青山》中的一篇散文《铃兰花》。作者是普·沃兰茨(1893-1950),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作品有《与水搏斗》等。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主人公是一位小男孩。他自小在教堂里听说过“地狱”,而且他们家附近一个黑黢黢的洼地,也被大人们称作“地狱”。他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尤其感到害怕。
6岁的时候,小男孩被父亲安排去放牧。他不得不赶着家里的牲口群去“地狱”—洼地吃草。
洼地被三面陡坡环绕,只有一个出口通向晦暗、隐秘的森林深处。陡坡上长满杂草。唯一有生命力的是洼地底下有小溪水穿过,忽隐忽现。但因为地势原因,溪流声越发响亮,也加剧了小男孩的恐惧。洼地环境阴暗,但水草多汁,是牛群理想的餐厅。
早上,他去放牧时,因为害怕不敢看四周景物,甚至连同自家的牛群也看不见了。他跑回家跟父亲哭诉说,牲口不见了。父亲慌忙赶来,发现牲口都在,说他撒谎。为了教训他,一把把他推向了坡地下的洼地。……
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和铃兰花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来写“地狱”—洼地的可怕之处呢?甚至,我还觉得有点枯燥。
耐心接着读。
小男孩经历了被推入“地狱”的痛苦时刻,父亲走了,放牧继续,继续恐惧、害怕。等他揪心地等到天黑,把牛群赶回家之后,哭成了泪人。
父亲笑了,母亲却说:“以后,你不要再叫他去“地狱”了,他年纪还小呢,要是吓出毛病来,一辈子可就成了傻瓜。”打那以后,果真不再叫我到“地狱”去放牧了。不过我对这个地方依旧像当初那样惧怕。
有一天,周六晚上,临睡前他听到了母亲想在礼拜日去教堂的时候手捧一束铃兰花。父亲叹息说,如果有,也只能在洼地里找了。
第二天,小男孩很早就醒了。往常,他都是被别人从被窝里拽出来放牧的,而今天他自己醒了。然后,他就有了一个冲动,去洼地采撷铃兰花。
走向洼地的时候,他仍旧不敢看四周的景色。他能听到洼地里的泉水的响声,也依旧很害怕。他的眼里只有铃兰花。
看到盛开的铃兰花,他兴奋地采集了一大把。然后跑回家,正赶上了母亲要出门去教堂。
阳光下,当他手捧着铃兰花出现在院子里的时候,他看到了院子的光芒,看到了母亲的微笑。那一刻他是幸福的。读到这里,我被感动了。
前面的恐惧到后面的行动,他成长了。小男孩将铃兰花送给母亲的时候,我被震动了。
这是文章中流露出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紧紧地把我抓住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情感的流动。
开始的那种害怕,接下来,是他一直不能释怀的恐惧,对一个地方的恐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对某些地方恐惧。比如我,就会对那些坟墓或者陵园恐惧。这估计是小时候被大人吓的,因为常说那里有鬼出现。
小男孩也是被这种恐惧紧紧攥住。我体会到了那种心情。这也是读文章的奇妙之处,产生了共情。
再说铃兰花。他采集了大把的铃兰花,之后,他所看到的世界竟然不同了,包括看到他们家的院子也都重新披上了金光。
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这时,天边的红日已经把它的第一束光辉投进我们家的院子,把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彩。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我捧着铃兰向她跑去,一边还得意地大喊着:妈妈、妈妈……铃兰……”
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母亲的脸上也漾起了欣喜的微笑,她满心高兴地伸出手接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
“你为什么哭?我的孩子?……”
我刚才因为害怕而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但陶醉在胜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他他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我的阅读感受
这篇《铃兰花》读起来令我感动。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散发着一种情感的流动,我也跟随着小男孩的情绪一起波动。
这又是一篇美文。作者对灰暗色的洼地的描写,幼小心灵不谙世事的恐惧的描写、小男孩怀揣纯真的爱采集到铃兰花的欣喜心情,以及慈爱的母亲的表情的描写,细致入微。
这种反差,的确有冲击力。扣人心弦,印象深刻。
(网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