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旷野的人啊,面对黑暗孤独,你一定会害怕、会绝望。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野地里,一定会有一束灵光为你而来,陪你走出无人旷野。
作者李兰妮,作家和深度抑郁症患者。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和个人住院经历写出了这本书。里面的资料和数据令人震撼。
面对日新月异、快速运转的社会,精神疾病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常见,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亲人,也可能是身边的朋友。
刻板印象中,精神病人应该是苦大仇深、满目疮痍的。但作者在精神病院接触到的精神病人并非如此。作者书中描述的病人,细想下来,可能就是身边的某个人。
这些人有老人、中年人、学生和小孩,其中不乏名人和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在这里面,我最关注的是学生和小孩,看那些案列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想:这些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为何出现在了精神病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或者兼而有之。
书中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看过许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给孩子留一点自己的空间。他们享受着新时代的科技产品,追逐性生活;对待孩子却观念陈旧,不尊重不平等。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是我生的我养的,你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孝,忘恩负义。天地不容。”
这段话长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她有这样的欲望,但是我和姐姐都极力挣脱了,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她因为我们不听她的话,觉得我们不孝,每次见面都会爆发一些或大或小的冲突。小到开车应该走那条路,去看舅舅该不该买贵一点的烟酒,大到不给外孙上学习班,不给我们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我跟姐姐开始还会跟她讲道理,时间长了,发现讲不通后,就选择了沉默,但是沉默是母亲不能接受的,沉默意味着无视她,意味着她权威的倒塌,然后她瞬间会从一个颐指气使的指挥者变成柔弱无比的受害者,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控诉我和姐姐的罪行。
母亲已经快七十岁了,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她,能做的只有隐瞒,隐瞒她不愿意接受的一切。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怎样才算是好的教育?估计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等。怎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为人父母,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给孩子犯错的权利。
有些家长永远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小时候比谁长得健康,比谁先走路,比谁先说话。上幼儿园比谁才艺多,比谁认字多。上小学开始比谁成绩好,谁能在别的地方拿奖。
这种家长永远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好,总把自己对孩子不满意的一面跟别的孩子很好的一面比,永不知足。
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成长,心理方面就很容易出问题。
我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完这本书后,我想明白了,我不愿意孩子成长为一个外表光鲜、内心孤独的人。我想他能够做自己,哪怕很平凡,哪怕受到非议。
为人父母,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学习,冷静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孩子一起成长,或许才能带给孩子相对比较正确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