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学医的朋友告诉我,他看了很多医学书。这些书让他知道了,人和机器没什么两样,同样受限于控制法则,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天也就是机器停摆的那一日。
在医院里,他见惯了生死,除了害怕,他选择相信书本,选择相信宗教与上帝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识产物,只为满足生存的需求。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宗教和上帝都表现为某种于人类生存有益的价值观,不过这只能从历史方面去解释,并非客观存在。他常常说自己是不可知论者,然而却打心眼里认为,很有可能,理性的人无法接受上帝的存在。
和他接触得多了,我看书的角度也有了一些不同,主要是不再拒绝那些专业性强的书。我发现,每一本书都在揭示着什么,都在导人思考,导人向善。
思考,永远是伴随着阅读的,就像我们和我们的影子不可分离一样。
这个医生朋友的感受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一边思考一边阅读。
假如永恒的上帝并不存在,不灭的灵魂也不存在,而我们不过是机械动力下的一具躯壳,以生存竞争为前行的动力,那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们口口声声所说的善良,究竟意义何在?
于是,我翻开了伦理学著作,认真地看完一本又一本长篇大论,最后发现:人生的目标不过追求快乐罢了。就算做出牺牲,那也是因为有人把舍己为人的慷慨幻想成了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源泉。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选择享受当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对与错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单词而已,行为规范也不过是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约定俗成的一种制度罢了。自由者自然会遵守这些规范,除非他认为规范对他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我渴望找到一本书,帮我解决人生所有问题,哪怕用尽我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
我看过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也看过现代哲学家的作品,我努力地寻找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却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言论。我很认同哲学家们的批判思想,但不太认同他们的建议,尽管我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在我看来,那些哲学家博闻广识、逻辑严谨、分类精细,不过观点各异,而这取决于他们气质上的千差万别,而非思考是不是理性。若非如此,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何要针锋相对如此之久,为何所持的观点有着天壤之别。
实际上,个体的哲学观是由其人格所决定的。所以我所追寻的东西或许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是的,我想找的书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实在是太复杂了,没有一本书是万能的。除非我自己写。
为此,我开心了一段时间,但没有欣喜多久。
当我读的哲学资料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特别是那些哲学杂志,可以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杂志里有一些很重要的篇目,而且篇幅一般都很长,内容也很复杂,我总是读得浑浑噩噩,找不到方向。论述的方式也好,推导的过程也罢;严谨的论证也好,陈述潜在的反面意见也罢;对全新术语的解释也好,对经典理论的引用也罢,一切都在告诉我,哲学——至少是现代哲学,是专业人士的研究课题,普通人是参透不了的。在动笔之前,我必须花上二十年来提升自己,这样来看,当这本书写完的时候,我恐怕会像法朗士笔下的东方君主那样,成了一个力不从心的老人,而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也已失去了价值——至少于我自己而言。
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放弃写一本书,放弃去寻找一本万能的书。只在有限的生命了,享受读书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