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谈写作(典藏版)》第一章《作文》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73ff3f32f605b26f.jpg)
最近我被好多人夸文章写的有文采。
我是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对这样的评价有点受宠若惊。
我甚至不知道啥叫有文采?为此,我从手机百度上查了查。
“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多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
哦!原来如此!
这样的话,我也觉得自己稍微有一点点的所谓“文采”。
现在我刚进入黑珍珠的知更鸟预热群,因为想挑战一下总是懒得动笔的自己。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写作小白,不过我有一颗虔诚而虚心向学的心,弱弱地问了问这个群的规则,说是要写《名家谈写作》的读后感。
说实话有点难为我。因为不瞒大家说我其实自结婚后就很少看书,也不能说完全不看,看也是就是偶尔翻看一下杂志。为了符合本群要求,我只好下载了微信读书APP,倒也好以后想看书就很方便了。
浏览了一下书目,选了先生季羡林的这本书。
我今天看了第一章《作文》。
作文,我们小时候都写过。
先生说,上学时由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这样叫“写作文”。当了作家再写作,就叫“写文章”,高雅多了。
这么说,我还在“写作文”阶段,因为目前还谈不上作家,或者姑且厚脸皮高雅地称自己“写文章”吧。
怎么看了看先生的文章,我也变得有点高雅起来了。
说到写文章有没有诀窍?这应该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想知道的事吧。
先生说,没有什么诀窍。如果非要问,其实也有迹可寻。
1、比如一、多读多念多写。
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这些又是从“惨淡经营中来”。
所谓“惨淡经营 ”是指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苦心规划和开拓。
结合我来说,还真的是这样。这也许要感谢我的爸爸。
爸爸是爱书如命的人。在我的记忆中,爸爸除了吃饭、睡觉,我目光所及都是在看书、听收音机学英语和日语。他不但自己学,也不让我周末和假期时出去玩,非逼着我看书、抄书,反正不能出去玩。
我以前因为这些非常恨爸爸,最恨的还是他每次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让我把语文书从第一课背到末一课,中间不能停顿,要一口气从第一课背到21课(好像小学一般都是21课)。要是背错就会拿鸡毛掸子打我。
我没有因为背错挨过打,所以我的记忆力很好。一般再长的课文,我念三次就能背下来。
我四年级就开始看小说。我看书不挑,天文地理,有字的书就看。一开始是爸爸逼着我看的,后来我就喜欢上看书了,妈妈嫌我一天在家看课外书,让我多出去玩我也不想出去。
我小时候的作文写的就很好,常有话说,每次都能当范文。可惜爸爸病逝后,我就只上到初中就没再上过学。
后来工作了的我也爱看书,那时候可以租书。我试过最高记录是,休班时我一天看了八本书,是梁羽生的武打小说系列。那天除了吃饭就是雕像般的看书。看完后我都能记下来,然后给同事们讲。他们喜欢听我讲小说,不喜欢看书。
25岁结婚后我就没怎么看书了,每天被琐事缠身,心逐渐浮躁,能静下来的时候很少。
不过,即使过了那么久,即使我现在真的是没空看书,那些读书的岁月,还是给我沉淀了不少可贵的东西。
我现在所谓的文采和底蕴,就是吃我25岁前的老本。
2、节奏和韵律
先生说,文章是有节奏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古人写文章还讲究“韵味”。”韵味”是从哪里来的呢?细读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甚至读英国的优秀散文,通篇灵气洋溢,清新俊逸,绝不干瘪,这就叫做“韵味”。
韵味,有时候也可以看成是遣词造句,炼字炼句。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话,连武则天本人读到后都大受震动,认为骆宾王是一个人才。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使主人大为激赏。这就好像是诗词中的炼字炼句。
到了六朝时代,文章又有了新发展,产生骈四俪六的骈体文,讲求音韵,着重词彩,一篇文章,珠光宝气,璀璨辉煌。这种文体发展到了极端,就走向形式主义。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人的文章就有点形式主义,太多堆砌华丽词藻,就像一个人浓妆艳抹,反而失了文章的本意。看完之后,就没有感觉了。
我的文章如果说有可取之处,就是从不太多修饰。能简洁的绝不修饰,举重若轻,读者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能让人深入其中。
3、文章应该怎样写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
一派则是务求雕饰,有时流于做作。
先生说他是第一派。
我斗胆也和先生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
我觉得有时候读书多的人有一个通病——太想把自己知道的词语用上了。一句简洁的话,非要用上古文、名句来修饰,让人看的绕。要是有知识的学院派互相交流,未尝不可,要是让大众来看,还是通俗易懂好。
白居易写诗还要读给不识字的农夫们听,让他们听懂了才行。
返璞归真,这是不灭的道理。
在这方面我好像做得还行吧。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最真的感情流露,常常会把自己写哭。保持真实是最不费力的活法,写文章也是。
不管多高深的学问都是为了让人舒服,写文章尤其如此。
一点浅见,在先生季羡林面前不敢太多妄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