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怎样写文章》一书,很有收获。现将书摘编辑整理出来,纯干货分享,简单粗暴,感觉对我很有用,期待对你也有所帮助!
作者王梦奎,经济学家,长期参与高层决策,继胡乔木、胡绳之后,我党自己培养的“笔杆子”之一。《怎样写文章》一书,本是作者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时编撰的学习材料,供内部学习之用,后来渐为外界所知,并广受欢迎,继而出版,之后一再重印。可见,这本300页的小书的吸引力。该书收录了读者熟悉的名家关于写作的主题文章20篇,介绍了写作的技巧或艺术,阐明了写文章的基本道理,选取的文章短小精炼、通俗易懂,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
书中前言特别交代:“此书所选,是供政策研究和文秘人员、一般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学校学生参考的读物。谈文学艺术创作的文章没有选,古代和外国的论述没有选。”
怎样写文章书摘:(干货分享!只分类罗列观点,省略具体篇名)
关于读书:
胡绳:我认为应该养成快读的能力和习惯。对马列主义著作要反复学习,有好些书不能只读一遍,需要多读几遍,但不是说读完一遍后很快又再读第二遍,而是说隔若干年后再来重新学习。马列主义的一些著作必须反复学习,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计划的反复阅读。
王梦奎:要多读书会读书,一是阅读的范围要广。学哲学有助于搞通思想方法,读历史可以增强历史感,看文学作品能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都是写经济学文章所需要的。当然书籍浩如烟海,时间终究有限,读书不能不有所选择,即使要读的书。精读的也只能是最重要的著作,一般著作只能浏览。二是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只记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在读书的时候,特别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要细心揣摩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作技巧。经常揣摩,就能从中悟出一些文章写作的奥妙。我曾经把列宁的《哲学笔记》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真读了两遍。从《哲学笔记》中我体味到列宁是怎么读书的,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我体味到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我的读书、研究和写作,起了重要作用。我觉得,读这些笔记,往往比读完成时态的著作,在研究和写作方面更能得到借鉴。因为在这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不仅是结论,而且是名家的思维过程和写作过程。
要多读名家的文章,不是一家,而是各家。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各种体裁。
怎样写文章关于写作:
毛泽东:文章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鲁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郭沫若:
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句子不宜太长,断结也不宜太长。要言不繁,把可有可无的字去掉,更不用说可有可无的句、章、节了!
胡乔木:
一个大问题,下面有三个小题目,为什么这个小题目摆在第一,那个摆在第二、第三,道理要很清楚。
段落要分明。
我们提出问题,要有背景来证明观点,证明观点的事实材料也要有背景。从前,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古今中外法。有横的比较,有纵的比较。可以放在古今历史背景上看,放在中外世界背景上看。
孙犁:
一个内容用一种途径表达过了,就不要再用其他的途径重复表达了。
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
胡绳:
写文章,无论是叙事或发议论,都要写得简练。写历史,要叙事,把一件事情用比较简练的话,交代清楚,是需要下功夫的。先抓到最要害的一点,然后把其他必须说到的各点各得其所的安排好,这样就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把道理讲清楚,所发的议论,也就比较充分了。
写文章要有重点,文章着重点的地方要认真的写一下,把次要的东西撇开,如果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只用很概括的话叙述了我党自1927年革命失败以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经过。但是这里面他用了富于感情的形象化语言,在讲到大革命失败以后,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施东向:《关于写文章》。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儿,因为这就暴露了需要解决的矛盾。遇到这种矛盾怎么办?最好不要急于写下去,这时候就应当进行各种必要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看书和别人讨论等等。
材料充分了,观点明确了,论据完备了,条理清晰了,然后才能写好改好。通常我们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修改,甚至几次重写。
王梦奎:
写文章,首先要选题。小题大做,题目要尽量的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养成好文风。经济学文章要明白流畅。文章要朴实,少用形容词,字眼用得适如其量,是写好文章的一个秘诀。
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的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事先的思维缜密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写文章的经历,往往是短——长——短。开初没有东西可写,文章长不了,小学生的作文都很短;学问有了长进,知识多了,文章也越写越长;能够再由长到短,就重而舍轻,就成熟了。这里是两个飞跃。
只能围绕主题,讲最必要的话,援引最必需的事例和数据。
要善于藏拙。比如一个问题,包括同样层次的三个方面,你对其中两个方面了解的多些,另一点了解的很少,不能深一脚浅一脚,知道的讲的很详尽,不大清楚的就一笔带过。这很容易暴露弱点。与其如此,不如都讲得简略些,把同样层次问题放在大体相同的位置上讲,讲到大体相当的详略程度。
开头要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不要弯弯绕。结尾要戛然而止,留有余响,不要画蛇添足。开拳便打,直入主题,是文章简短和避免套话的重要方法。
勤标点,多分段。
要多写写各类体裁的文章,熟能生巧,会越写越顺手。
就提高文章写作技巧而言,唯有多读和多写。
写文章要早起步。
怎样写文章关于修改:
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何其芳:
谈修改文章。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衡量够不够的标准我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
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
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
孙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王梦奎:
文章要简明,写完后多看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就会眉目清楚些。
做文字工作,对文字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文章修改,包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字句的斟酌推敲。文章修改要听听别人的意见,旁观者清。
文章写成后,要多看几遍。把引文和资料核实,把必须补充的内容补充进来。要特别留心有没有硬伤。
看到没?全是咱们国家的大作家、大理论家的写作心得。是不是很有道理?一点没过时吧?什么写作方法、论证技巧、刻意练习...不比外国人讲的逊色!看来,写作这件事,道理都是这些。然而,明白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此,必须践行,践行,践行!在写作实践中细心体察用心感悟,让我们在写作路上结伴同行!
怎样写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