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守仁论“正事”

王守仁论“正事”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6-13 11:47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正事”

  《大学》里讲“八条目”,它的内容是个人精神修养的八个步骤,第一、二步便讲“致知”与“格物”。按照王守仁的思想,“致知”便是“致良知”。
  个人精神修养无他,就是顺自己的良知去生活,把来自直觉的知识付诸实行。

  “格物”按程颐和朱熹的解释就是剖析事物,王守仁的解释不同,他认为,“格者,正也”, “物者,事也”。

  这样,“格物”便不再是“剖析事物”,而成为“匡正事物”了。

  他认为,人的直觉知识不可能按佛家教导的冥思默想方法而得到延展,它只有通过人们处理日常事务的经验而得到延展。

  物有是非之别,人可以本着良知(直觉知识)来作出判断。当人从良知认识到一件事是对的,就应当真诚去做;当人的良知告诉人,某件事是错的,他就应当真诚地不去做。这样,便匡正了他的事务,同时延展了良知(致良知)。人的良知只有通过匡正自己事务的行动实践而得到延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含义就在此。

二、《大学图》

  虽然朱熹与王阳明对“大人之学”的具体细节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们共同信奉着反映了儒家道德精要的“三纲领”“八条目”

三、八条目

  下两步是“诚意”和“正心”。
  王守仁以为,诚意无非是“正事”和“致知”,因为实践这两点都需要真诚。
  人对自己的良知的命令,寻找借口不去执行时,便是没有诚意,这个不真诚和程颢、王守仁所说的自私和自我辩解并没有区别。人在意诚时,他的心是正的。正心就要诚意。

  后四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守仁认为,修身就是致良知。若不在“致良知”上用工夫,怎能修身呢?修身的含义,除去“致良知”外,还能再有什么呢?人努力“致良知”时,自然爱大众;人在爱大众时,自然努力治家,尽力谋求国家井然有序和天下太平。因此,八条目也归结到一条,就是“致良知”。

四、“良知”

  什么是“良知”?
  它不过是我们心灵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同一,或如《大学》称之为“明德”。因此,“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大学》的全部思想就归结为“致良知”了。

  再次用王守仁的话来说:“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相关文章

  • 王守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王守仁,王明阳………格物...

  • 王守仁

    在这样的体制里,面对质疑、不解、冷嘲热讽,我能做的只有忍耐、忍耐、再忍耐,忍常人之不能忍。 低头做事,砥砺前行。调...

  • 长翅膀的猫霜降-29

    “师兄,你在干什么?”王守仁看着聚精会神的白岩。白岩一点也没发现王守仁走了进来,还在喃喃自语个不停。王守仁受不了了...

  • 细言微声:人生若微尘

    文/王少明 王守仁的学生萧惠问生死之道,守仁这样说到“知昼夜,即知生死”,萧惠接着问昼夜知道,守仁说到:“知昼则知...

  • 大明圣贤王阳明(五)

    江西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第二年,王守仁带着储氏一起会余姚老家,回老家的途中,王守仁拜谒了名士娄谅。于是王守仁就问...

  • 阳明先生的三个侧面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儒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子并...

  • 如何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1 1519年,赣南巡抚王守仁,想完成一个任务:平定宁王叛乱。可是他没有兵,没有钱,没有政策,没有上级。王守仁用了...

  • 心学-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你好 王守仁

    《王阳明一切心法》越读越像一本历史书,而不是王守仁的传记。 要写一篇读书笔记,都不知道要从何处下笔才好! 这篇文字...

  • 《仰之弥高王守仁》

    我们知道形容孔子都会说他是“万世师表德与天齐,日月同辉古今不二”。这其实就是夸他是古往今来唯一的至圣先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守仁论“正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of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