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守仁论“正事”

王守仁论“正事”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6-13 11:47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正事”

      《大学》里讲“八条目”,它的内容是个人精神修养的八个步骤,第一、二步便讲“致知”与“格物”。按照王守仁的思想,“致知”便是“致良知”。
      个人精神修养无他,就是顺自己的良知去生活,把来自直觉的知识付诸实行。

      “格物”按程颐和朱熹的解释就是剖析事物,王守仁的解释不同,他认为,“格者,正也”, “物者,事也”。

      这样,“格物”便不再是“剖析事物”,而成为“匡正事物”了。

      他认为,人的直觉知识不可能按佛家教导的冥思默想方法而得到延展,它只有通过人们处理日常事务的经验而得到延展。

      物有是非之别,人可以本着良知(直觉知识)来作出判断。当人从良知认识到一件事是对的,就应当真诚去做;当人的良知告诉人,某件事是错的,他就应当真诚地不去做。这样,便匡正了他的事务,同时延展了良知(致良知)。人的良知只有通过匡正自己事务的行动实践而得到延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含义就在此。

    二、《大学图》

      虽然朱熹与王阳明对“大人之学”的具体细节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们共同信奉着反映了儒家道德精要的“三纲领”“八条目”

    三、八条目

      下两步是“诚意”和“正心”。
      王守仁以为,诚意无非是“正事”和“致知”,因为实践这两点都需要真诚。
      人对自己的良知的命令,寻找借口不去执行时,便是没有诚意,这个不真诚和程颢、王守仁所说的自私和自我辩解并没有区别。人在意诚时,他的心是正的。正心就要诚意。

      后四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守仁认为,修身就是致良知。若不在“致良知”上用工夫,怎能修身呢?修身的含义,除去“致良知”外,还能再有什么呢?人努力“致良知”时,自然爱大众;人在爱大众时,自然努力治家,尽力谋求国家井然有序和天下太平。因此,八条目也归结到一条,就是“致良知”。

    四、“良知”

      什么是“良知”?
      它不过是我们心灵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同一,或如《大学》称之为“明德”。因此,“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大学》的全部思想就归结为“致良知”了。

      再次用王守仁的话来说:“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守仁论“正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of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