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形容孔子都会说他是“万世师表德与天齐,日月同辉古今不二”。这其实就是夸他是古往今来唯一的至圣先师了。可是我们知道他活着的时候并不被大家这么夸赞。孔子游学列国贩卖学说时,没一个统治者看得上,而正经的请他治国安邦的。当时主流思想都认为他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大家虽然尊敬他,却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用他。到最后我们的孔夫子干脆回家著书立说,开创文人墨客不被利用后的另一条康庄大道,那就是整理出书当个作家文学家。Õ_Õ
《仰之弥高王守仁》虽然在孔子生前没人信他的学说,但是后来的统治者却都要读他的书,这是很有趣的一种现象。《诗经》《春秋》等这些著作后世无人不读。因为别人的著书都深奥难懂,独此一家——孔家书店的六经大家都可以轻松读懂。而且读不懂没关系,先把我弟子写的《论语》读熟读透,其余六经理解起来自然也不在话下了。一部《论语》把孔子推向了圣贤的巅峰,以后没人能超过他了。哪怕生前有些小瑕疵也给你遮掩看不见了,只看到孔子的德操有若日月同辉。这个贤圣名头都是后代人捧起来的,特别是弟子门人,譬如曾子,子夏,冉有,子游,有若等。
《仰之弥高王守仁》同样,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由弟子徐爱等人追捧出来的牛人,后来隆庆年间经由宰相徐阶等人追捧心学,上书皇帝把王阳明追赠封侯拜相(约王阳明逝世后五十年)。当然我们知道王守仁很厉害,但一经弟子后辈诸口,就成了仰之弥高的圣人了。我们现在讲,不要盲目崇拜一个人,哪怕他就是圣人也不要如此。近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通俗论集》的《怀疑与学问》一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顾颉刚这种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我引用这一段不过为了强调:王阳明学说固然许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但也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怀疑甚至批判的。
《仰之弥高王守仁》我们再来看徐爱行文开篇是如何推崇他的老师王夫子阳明先生的吧。他说“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意思是说:老师的学说,好像冰水的特性本来就是寒冷非常一样,好像明火的特性本来就是酷热难挡一样,可以连续不断教化千秋万代,后世出现的圣人也是绝对不会怀疑的宇宙绝对真理。王老师聪明睿智有如天生就有的本领;而且王老师还和蔼可亲乐观开朗坦诚相待为人处事简单明了,不修边幅。虽然看起来很邋遢,然而就像北宋的王安石宰相一样学问知识渊博似海。被徐爱这么一形容,王阳明的形象立刻生动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o⊙)我们可以如斯描绘:王守仁是一个瘦不拉几,着破马褂,邋邋遢遢,平日沉默寡言,可出口必成章的睿智老头。如此描述的话,我们终于有些相信徐爱的话了,王阳明将毕生的精力用来治学习武,自然外在的浮华表面淡然处之咯,一如王安石一样,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教化百姓,也就为人邋遢,破棉袄能穿十几年不换。
《仰之弥高王守仁》也许徐爱的文章有些夸张过头,然而我却信了七八成,为何相隔四五百年的书,文章能够把他们描述得惊人相似呢?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并不是徐爱去抄袭了史书内容,而是这世上大多牛人皆如此,我们去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照片,头发像好几年没洗过没理过一样,衣服看着也是邋邋遢遢啊。这大概也就是古语说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吧。不管徐爱是否夸大赞扬了他的老师,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弘扬的。也许他夸大了王阳明的学问渊博,但是他不也如实写出了老师的“不事边幅”么?古语讲爱屋及乌,今人讲“情人眼里出西施”,大约这位徐爱同学是把老师当西施貂蝉一样来热爱了吧,所以爱一样东西,假如我们达到了学者文人徐爱这种境界,大约我们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吧!
今日我们来看王阳明的为人学说,自然是“仰之弥高”了。因为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文学科学都要学,而王阳明仅仅钻研古文心学这一方块,自然比我们现今多说哲学家思想家要厉害得多了。若是单论古文功底,我们现在许多古文研究者恐怕拍马都不及王阳明啊!所以我们称呼王守仁为“仰之弥高王阳明”一点都不为过。
~~~~~~~~~~~~~~
华丽的分割线
~~~~~~~~~~~~~~
黄豆老师记于青城(古属云中郡,亦称云中)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待我来简单用历史的眼光介绍一下这个归绥,也就是民国时绥远省省会城市。
所谓归绥是归化城和绥远城两座城市合并而成的一座新城。清末民国初年,内蒙古和外蒙古在一起统称蒙古。今日外蒙独立成国家,内蒙则合并了绥远省部分地区建立新的“内蒙古自治区”,省会仍是绥远省省会归绥市。
远在公园前306年(距今有2324年),赵武灵王在归绥设立云中郡,从此云中这一块地区的人民一改游牧生活。因为赵王开始屯田围城,人民畜牧生活渐渐像农耕生活过渡。等待赵王胡服骑射改革完成,云中郡已经基本上变成农耕区,已区别草原民族。后来秦皇汉武的部队在云中郡不知呼啸而过多少次,云中郡成为汉族与游牧民族争夺战的前沿阵地。汉末天下大乱,这块地盘又被草原民族争抢而去,因为汉族人民已经自顾不暇。魏晋时北方更是故人的天下,北魏时此处归拓拔氏鲜卑族所有,后来突厥又灭了鲜卑族。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大败突厥,夺回云中郡一部分领土,设立受降城市三座,当在此附近。
唐朝末年,公元9世纪前后,契丹族兴盛,在北疆草原称王称霸。后来,契丹辽国在此设立丰州,并派天德军驻扎。再后来金灭辽,蒙古灭金,丰州地名不变。蒙元诗人学者刘秉忠写诗赞丰州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丰州也即是今日之青城,云中,归绥,呼市也!
明灭元后,蒙古族后裔在此一带居住生活,明朝中后期,内部忧患重重,哪里顾得上北疆地区。1572年,蒙古族阿勒坦汗来此驻牧,不久一统蒙古各部以及漠南地区。9年后阿勒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在此筑城,城墙全用青砖砌成,后世用“青城”称呼城名,俗称“三娘子城”。三娘子在北疆地区生活统治管理近半个世纪,老百姓所以为了纪念三娘子更喜欢用三娘子代替之,所以也叫“三娘子城”,明朝赐城名归化城。话说这位三娘子还是明代官员吴兑、徐渭的好盆友,隆庆议和后,三娘子常常赴边境视察,于是结识了天朝的宣化巡抚吴兑。吴兑对于结识北疆这样一位女英豪自也竭诚相待,后来视若亲女,不久吴兑又把老同学徐渭介绍给了三娘子认识。一代名臣大文豪徐文长更是写诗六首赠送三娘子(见文尾)。
明末清初,三娘子城被女真后裔子孙努尔哈赤焚毁。满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重建绥远城,据三娘子城不到三公里远。清末绥远城归化城合并称“归绥”。今日呼和浩特之名来自蒙文版《俺答汗传》,所谓“呼和”意为“青色”,“浩特”也即是“城郭、城镇”,所以今日“呼和浩特”实际还是“青城”,仍是为了怀念当初三娘子修建城郭用青砖之意。
1954年,在党的城市命名更正大会上,考虑到民族团结稳定人心问题,也为了区别于民国地名归绥,防止人民怀念旧中国,仍然沿用“青城”,却是用蒙文的发音。翻遍古书终于在《俺答汗传》找到出处来源,对照蒙语,就用这个“呼和浩特”,不去仔细研究考察,大家还以为呼和浩特是党新建的城市呢。( ﹡ˆoˆ﹡ )
戊戌年荷月甲戌日(十五)午时(2018.08.10)
《咏三娘子》(其一)
——明/徐渭
女郎那复取袅英,
此是胡王女外甥。
帐底琵琶推第一,
更谁红颊侍芦笙。
《咏三娘子》(其三)
——明/徐渭
汉军争看绣两裆,
十万弯弧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
看她用箭是谁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