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自学小史》之记录:
梁漱溟先生在《自述》章节中讲,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那么何以有了诸如哲学、佛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学问呢?是“问题逼之使然也”。
首先是父亲的影响,说,“先父有自己的思想。”可是他又说“先父之思想,原是浅薄,但他有思想,即是肯认真,以为这样是对,那样则是不对。…由于天资不高,虽有主见,而所见者甚简单耳。”“先父之思想,与西洋思想相近,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所持标准即是’有用处’。”然后说到自己性情与脾气跟父亲很像,做事认真,待人也真诚。只是“狭隘之见解”,诸如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四书五经,《庄子》《老子》一类的书,概不以为然。
其思想后来几经变化才得以逐渐解放。
在顺天中学遇郭同学,此人天资极高,他认为我:“既是想做事业,自己必须先进行身心的修养…吾人必先将世间之得失成败利害等等,看来无动于衷,由此方可有大无畏之精神,不因稍感挫败而邃尔心灰意懒。如果以我如此之拘谨、狭隘、呆板,专讲有用之学,实不能成大事。必须先明白了很高之学问,日后才有办法。”此后,郭君对我影响之大,足以改变我之思想,先生以为,自己“因为愚笨与认真,思想的过程不能超过他人先走一步,必须走一步后,碰着钉子,乃又反省,转移,变化。”因为有变化,先前狭隘之见解乃得以渐次解放。
先生第二次改变是人生问题,发生了厌世出世之思想而转变了他的为人。因发生厌世思想,则根本否定人生,更不再讲实利。
于是狭隘之思想大解放了。
后来看佛书,自己先有了与佛家相近之思想,而后才去看佛书。看西洋哲学书亦是如此,友人张崧年以为先生之思想与叔本华之思想相近,推荐他读叔本华之著作。即,自己先有问题与思想,然后再去看书。如此辗转、过渡、变化…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思想。
由此可见,先生之变化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为实用主义时期,受先父之影响。第二为出世归人佛家之思想的时期,第三则由佛家思想转入儒家思想时期。在他自己总结,便是西洋思想,印度思想和中国思想之变化。
先生说自己:“我本来无学问,只是有思想,而思想之来,实来自我的问题,来自我的认真。因为我的认真,乃会有人生问题,乃会有人生思想,人生哲学。”同时,他也说到父亲影响他,但从不干涉他。这样,他是跟随自己的内心而发展的,并未受到父亲的勉强。或许,有些做法没有随了父亲的意,而自己也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正因为如此,在不断的探索,改变纠错中才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所以,要做一个有思想有问题并且不断纠错进步的人。
向先生的伟大思想致敬!
(梁漱溟先生曾应蔡元培之约去北大任教,民国九年蔡校长出国奔赴欧洲考察,北大同人为之践行,皆认为可以使东西洋文化之沟通更好,先生提出质问说:不知东方文化中有什么可以介绍到西方去?诸先生如不能确实言之,则今日一席话,实有类似于普通践行之客套话,甚少意义和价值。且与毛泽东主席同岁,曾被主席邀请到家里做客,而且敢于和主席争辩,可见其为人之真实而不惧权威,勇于向问题发起挑战和探求,求实求是之精神,犹为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