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纪元 著)读后小记(一)
</br>
〇
我是视觉控,此书是在某东买六神的新书时偶然看到的,只因其丰富的彩图吸引了我,也顺道买回来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398/b77b6d8328492d93.jpg)
看书名便知,本书也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入门书,其侧重点还是在于对碎片化时间的处理与利用,配合插图,整体通俗易懂。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介绍了让1天变28个小时的初级技能,第二章介绍了不用专注也能完成80%任务的进阶技能,第三章介绍了让高效毫不费力的高级技能。
第一章
技能关键词:时间段,早起,早睡,程序
一、时间段
有一点时间管理基础认知的人们都应该知道严格的日程表是不可取的,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计算机程序,无法100%按照脚本的设计来度过哪怕只是一天。了解GTD或者参加过“掌控每一天”活动的人们也知道我们在安排一天事务的时候并不会安排具体的任务完成时间,而是将当天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加入今日待办列表,然后根据精力、情境等标签进行筛选。
本书作者推荐的处理方式与GTD大同小异,作者推荐按照时间段来区分任务(类似于一个综合了精力与情境的三维标签)。
时间段的规划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
边学边练
我的时间段规划,晚间类同时间段1,下午类同时间段2,不缀举。
时间段1:
时间:6:00-7:30
地点:宿舍
物品:床、书桌、洗漱工具、瑜伽垫
环境:私人环境
他人:无他人打扰
身心状态:起床气,睡眼惺忪
时间段2:
时间:9:00-11:30
地点:办公室,办公桌
物品:单位台式机、自己的笔记本、纸件资料、除了手机外其余联网设备只能连内网
环境:办公场所,周围有领导同事,有不定期的各种会议
他人:与同事交流探讨的频率较高(主动或被动都有)
身心状态:9:00左右时还不是特别清晰,10:30左右的注意力较为集中
写下自己的时间段后萌生一个疑问:怎么用?
个人的理解是,时间段就跟精力、情境标签一样,它给自己的某一当下设立了某种场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自己的今日待办清单里挑拣出符合该场景的任务出来,如此可以实现高效率做事。
此外,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在学习Omnifocus时前辈们大多会建立Morning Ritual和Evening Ritual这两个透视,通俗称作“仪式”。当时其实并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要如此设置,自己依样画葫芦地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知意义在哪也就废弃了。如今想来,这里所谓的Morning Ritual和Evening Ritual其实就是两个早间和晚间的时间段,而关于“仪式”可参见下文的“程序”部分。
关于时间段这一部分,个人觉得其意义还是在于“早晚的仪式”,对于工作时间段的实际用处并不是很大,本书第一章的剩余内容也是围绕“早起”与“早睡”这两个仪式而展开的。
对了,此处还有一个观点:专时专用。特定的时间段用来做特定的事,意在告诫我们,要活在当下。
二、早起
早起部分主要介绍了一种解决赖床问题的方法,读来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早起三步法
第一步:说到,确定第二天几点起床
第二步:wake up,双闹钟确保下床
第三步:做到,做到清醒行为,而不一定做到清醒本身
第一步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每天天气不一样、白天要做的事不一样、疲劳程度不一样、晚上睡觉时间不一样,那么我们每天定下的同一时间的起床闹钟是否真的合理?
作者在这里建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在前一晚确定好起床时间,因时制宜地制定起床闹钟。需要注意的是,给自己定的起床时间不能是凭空下决心的,不能是压力巨大的,得是自己真心打算的起床时间。
第二步的双闹钟中,第一个闹钟声音轻柔,主要起到唤醒功能,第二个闹钟设定在第一个闹钟的3-5min之后,且声音巨响无比,还必须得下床才能按掉闹铃(书中说有人将手机连上了家里的音响,且将手机直接放在了厕所……)。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手机App或者智能手环就有浅睡眠唤醒的功能啊,没必要设两个闹钟吧。
其实这个双闹钟的方法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因第二个闹钟太吵而吵到他人的担忧,为了不吵到他人,我们就必须在该闹铃响起之前下床去将它按掉……多么恶毒的方法。不过作为倒逼自己下床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第三步中的做清醒行为,其实就是做一下Morning Ritual了,也就是清晨的每日任务清单。作者在此处解释道,做完清醒行为并不是就一定能让人清醒,倘若做完还是很困很困,那么滚回去再眯一会儿也是可以的,也没必要天天早起嘛不是,当然,要是工作日可别耽误了上班就行。
能不能早起取决于头天晚上
从上面的三步法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确定早起时间,还是设定双闹钟,还是确定清晨任务清单(清醒行为),都不是到了需要早起的那天才做的事。认为一个闹钟或者一个梦想就能把你叫醒的梦,是不是需要醒一醒了呢。
三、早睡
早睡部分主要有两个观点:
- 晚上不加班
- 晚上该做的事:陪伴家人、放松、准备第二天
晚上不加班
“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完成工作是个非常初级的策略,作为成年人,一个知识性工作者,若还是只会这一种策略,显然是无能的。”
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晚上的时间留给更加需要做的事情去吧,况且晚上加班的效率也不会太高,要加班,不如放在早起后的早上加会更好。
关于这一点,见仁见智,但倘若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晚上,班还是不加的好。
晚上该做的事
作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相信你也跟我一样是有点追求的,想让自己学习进步的,但是,为什么阅读、进修、思考或者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这些事情,晚上做就显得那么困难,看电影、电脑、玩手机、获取信息刺激或者出去聚会吃喝玩乐却来得那么轻松?我不禁思考,除了做不到的“高大上”和不费劲也会做的“三俗”,有没有适合晚上、容易做到且有意义的事情呢?晚上的大好时光应该如何利用呢?
最后作者自己的答案是:晚上不用再去追逐效率,但也不要让自己放纵,在“高大上”与“三俗”之间,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陪伴家人、放松、准备第二天。
这里说的不再去追逐效率,不再做学习充电这些“高大上”的事情,是有一个“晚上”的前提的。作者的作息时间大概是晚上9点睡早上4点起,因此那些“高大上”的事情适合留在早上来做,如此也不耽误正常的工作时间。
对于我们这些11点睡觉6、7点起的人来说是否,我们的晚上是否也能过得如此潇洒呢?
个人觉得晚上9点前如果有相对封闭的时间做些“高大上”的事情的话也是可以的,然而9点后,还是更适合看些休闲的书籍之类的让大脑放松的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睡眠,保证睡眠质量。
四、程序
分为起床程序(清醒行为)和睡前程序两种。
起床程序是一系列早起的过程,这张清单较为简单。
然而睡前程序是什么?
提到女儿,记得不到一岁时,她总是很晚才睡,总是各种玩各种闹,载歌载舞,就是不愿意睡觉。育儿百科说要给孩子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序,并且坚决地执行。设定好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吃奶、什么时候上床、什么时候讲故事、什么时候关灯,每天按着这么一套执行,她会很快习惯,到点也就睡着了。
要是没有睡前程序,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能量全部耗尽,才会倒头大睡。仔细想想,成人也是一样,只不过耗尽自己的方式很“成人”而已。
作者如是写到。
的确,睡前程序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准备睡觉的意识状态。比如,9点多,我去洗澡,就下意识地说明睡前程序启动了,洗完澡后我不在干那些耗费脑力的活动了,我可以跟好友聊聊天、听听音乐、看一会儿书(非学习类)、然后做一下明天的准备,于是睡觉。
也许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在文章开头我说了** “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计算机程序,无法100%按照脚本的设计来度过哪怕只是一天”**,而现在又认同作者说的早上要有起床程序,晚上要有睡前程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对啊,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然而你还记得吗?第一章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时间段”。即使是起床程序还是睡前程序,它们都是以时间段的形式存在的,而不存在严格的时刻表。
五、总结:如何让1天变28小时
第一,别给自己太多约束,留出弹性时间,学会以时间段的形式安排任务(用情境、精力标签等实现相似效果的方式也是可以的);
第二,早起,偷回在交通上拥堵的时间及在食堂排队买早饭的时间等;
第三,早睡,晚间做些无压力却有意义的事,建立起睡前程序,避免无所事事地刷朋友圈或看电视,克服不做任何实事的“晚睡强迫症”。
待续。
第二章 Episode 2:不用专注也能完成80%任务的进阶技能
第三章 Episode 3:让高效毫不费力的高级技能:习惯
/和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