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聚焦的是课程质量的提升研讨,小龙老师主要从讲师、内容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来说,我也从这三个方面回应一下小龙老师,作为叠加思考,如有不妥,请大家多多指教。
1.关于讲师:小龙老师建议成立督导组。我的思考是督导一体化。
(1)在课程前,导比督要更先一步:到底要准备什么,怎么准备,新讲师是需要指导的。
(2)讲师准备课程资料的过程跟踪:准备怎么样?细化时间轴,什么时间拿出课程初稿?什么时候拿出定稿和课件?怎么把关课程资源包的质量?那些内容是讲师需要保底的,那些地方讲师可以个性化地拓展?这些可能需要督导老师考虑进去。
(3)课程中,督导老师要观察课堂,为课程后的导做准备,能够提出优化课程的可行性建议。
(4)课程结束后,督导老师能够组织课程讲师复盘升级。
因此,培育讲师,督导师谁来做很重要。或者还可以思考:怎么培养一个督导团队?只有明确督导目标、任务、督导的标准和督导的流程,才能给予讲师最大的助力。
2.关于资源:大家聚焦的是课程资源包的构成和使用,我的思考是成立资源库。
课程讲师的培育,除了让讲师自己寻找资源外,可以利用新网师平台,提供大量的资源链接。所以新网师的资源库建设很重要
(1)关于精品课程资源包:以学科或主题做课程资源的建模,尤其是我们的学术带头人,每学期八次专题课,可以每学期筛选1个或多个,作为学科(专题)的资源包精品模型。
(2)学科(主题)经典书籍资源
(3)关于学科(主题)经典文献的资源
(4)关于学科(主题)经典音频、视频资源
(5)关于学科(主题)领域高手的资源
3.关于学习环境
虽然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对于醒过来的人,我们如何从学习环境上提供最大的助力。主要从三个方面的助力:
一是情感的助力
新网师特别强调保持学术的严谨,所以特别注重老师的自主发展。但是我觉得在强调学员专业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有学术的温情。尤其是当新网师不再全部是自主参与,而是各个学校或区域团队性地加入,更需要有情感的维护。
新网师的专业性本来就能为老师们的成长助力很多,新网师注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强调的是我们在一起成长的团队力量,虽然新网师不刻意宣传,但是这种力量也需要明晰地传递出来,从情感上给予老师成长的信心。同时尽量让老师们的付出被看见。这种看见不一定以优秀学员的身份做交流,而是老师们只要付出行动,就应该被看见,而没有行动的老师也能够得到相应指导。
以作业为例:作业上交的问题一直是新网师遇到的很大挑战。在作业中,学员怎么被看见?
让上交作业的人被看见:首先是欣赏老师交作业的行为,肯定他们已经在路上,有行动;其次是欣赏作业的内容的专业性;再次是欣赏榜样作业背后的精进精神;
让没交作业的人被看见:就要对应没有交的原因做指导。
如果是因为时间不够用没有交作业,可以建议读那些时间管理的书籍,怎么用清单管理时间等;
如果是因为作业内容写不出来,建议读哪些专业书籍,向哪些高人请教,就能帮助到写出自己的思考;
如果是害怕写不好,网师的包容文化 鼓励大家先拿出第一个“丑板凳”,网师的专业互助可以让丑板凳越来越好。
这样的看见,可以给到老师信心上的支持。
比如我今天看到卢雪松老师作为课程组长,是这样催交作业的,很漂亮的一段软文,也是很真情的一段文字,还带着幽默与诙谐。
大家是不是既看到卢老师催作业的专业,又看到敬业,还看到温情。反正我看到这段话后,就有一种要努力去完成作业的激情。
光有激情不够,还有行动,行动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惑。
二是解惑助力。关注到学员们遇到的真实困难,专人管理,专题解惑。建议用平常记录困惑+定期用问卷星收集学员们的学习困难的方式收集问题,并筛选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指导。问卷调查频率最好一学期一次。
三是研讨助力。我特别赞同小龙老师说的关注研讨的频次。既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大家学习时间管理,但是也要尊重大多数人的节奏,形成研讨规律。比如学术团队的每月一次的学习,我就会提前预留时间,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必须参与。日常两周一次的课程学习,也可以拿一天定位为研讨日,有困惑大家都来提,互相解惑。但是太过于频繁的研讨,容易陷入多而浅。即使腾出时间一耳朵听完就结束,没时间思考和咀嚼,效果不好。我也同意王小龙老师提出的每一次研讨之后的整理。这种整理非常耗费时间,但是非常有价值,整理者自身是一次再学习过程,也为想参加研讨又有特殊情况的确无法现场参与的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至少提前三天招募研讨整理员,说清楚整理的要求,或者固定管理人去安排谁整理,整理完之后,共享给参与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