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鲁迅的《杂文集》,看到鲁迅关于一段对太宰治的评语,忍不住找来太宰治生前的最后一本中篇小说《人间失格》读起来。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
太宰治,1906年6月19日出生在日本青森县北津郡金木町一个大地主家庭。这样的家庭出身,纵然再怎么样,也是“富二代”,名门贵族出身。优越的家庭生活,让他游离在现实的社会之外,进而对社会真实的剖析,有他独特的视角。
1、永远的少年心
愿意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不想走出去的人有很多。那个无忧无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为金钱、道德、责任而苦恼的年代,是永远都有明天的“少年时代”。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依然能够成为“太宰迷”,恐怕就是这个原因了。青少年们,喜欢放荡不羁的叶藏《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强烈的代入感,让他们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
父母眼中的叛逆期,不被人理解的古怪边缘的想法,能够得到灵魂的寄托。伪善的现实世界,让他们再一次认清世界应该是这样招呼的。
那就是一边还在背后大大咧咧地批评怎样怎样的不行,来到人前,又是另一番嘴脸。微笑与夸奖堆满了整个人群的脸庞。似乎,不知道何为真实。
叶藏的“丑角精神”,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真实自我的完美保护。害怕被人伤害,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用这样的一种“丑角表演”向世间的人们求爱,以得到人际交往的目的。实际上内心深处,是一种自我感的缺失。
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迎合父亲的心里。半夜偷偷起来修改父亲的记事簿,将原本自己的礼物书改换成跳狮子舞的面具,仅仅是为了博得父亲的好感。可怜的叶藏,没能获得父亲的尊重与理解,改变自己真实的心里。以自己不喜欢的狮子舞面具,来换取父亲可怜的爱。
看似恶作剧式的事件,其实只是为了保全自我,迎合整个世间。此时,都谈不上自我,因为在这本书中,完完全全就没有自我,一直都是讨好,仅仅是为了求爱。
2、丧失为人的资格
生而为人,实在抱歉。为何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作为太宰治半自传体的小说《人间失格》,我们也近乎可以看到太宰治的影子。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经常生活在酗酒、女人、创作、自杀的交替式活动中。几次自杀而未能成功的经历,让他想要解脱又常常处于没法解脱的状况。
在短暂的生命中,几度希望通过自杀,来达到心灵的救赎。然而自杀未遂,又让他重回人间,需要得到世间的人的认可。这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故事是悲剧的,二十七岁的叶藏,因为白发,看起来居然有四十多岁的沧桑。
唯一的朋友掘木,自己以为是自己的同类。然而深度的交往,才看清楚,其实自己与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表象是相似的,灵魂是孤独的。
这就让叶藏,冥冥中在人世间无法得到救赎。在慢慢寻找爱,求爱的过程中,把自己放在耶稣神的位置上,跳出人类的身份,审视这个世界。然而,又没能成为基督徒,最终还是回到了人间,寻求人间的认可。
3、值得回味的青春
太宰治的小说,现在看来,无疑是悲凉的。然而剖析青春期的人性,又是彻底的。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要找寻什么,打破什么,然而又是苍凉的。
没有现实作为根基,一味地只是用自己的心去看待这个漆黑的世界,伪善的世界。用他特有的方式去看待真实的人性。
很多人初看这部小说,都感到了“丧”。那是因为没有经历人世的人情冷暖,一味地被小说中的主人公带着走。跳出固有的代入感,再来审视它,不得不说一种太宰治的境界,一种青春的境界。
人总是在不同的年纪读同一篇著作,第一遍读与第二遍读,味道又是如此的不同。感知别人所处的年代,汲取自己能够得到的,就是真实与美好。
写在最后:
小说给人的是一种青春的怀念,无论任何一个年龄段,青春都是用来怀念的。记忆中的青春,值得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