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十头茶具
年代款识 明代
数量 1
规格 1套/10件
委托价 1200万
此套斗彩十头茶具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茶具。是在器具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有传成化皇帝为博取万贵妃欢心曾在景德镇烧制大量精美瓷器,作为成化皇帝与万贵妃爱情的见证。在这些器物的底部,都有双蓝方框的底款,内书“大明成化年制”。这些字是成化皇帝亲手所书,与他朝款识绝无类同。
由于成化斗彩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明《万历野获编》),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说》中亦称“神宗时尚食御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作圭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雍正帝的嗜爱。
明成化斗彩极其名贵,最主要是贵在彩饰工艺上创新与精湛,用“精工细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质完全恰当。明代成化斗彩以其秀雅精细闻名于世,数百年来享负盛名,为天下慕向,明清帝王对其尤为钟爱,后世各朝官窑竞相追仿,“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对成化款斗彩的模仿之作。”历代模仿虽极尽奇巧,却终难抵“成化”之境。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而言。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溫彩炉烘烤,最后成型。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有拼逗之意,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所以称为斗彩或逗彩。
成化斗彩珍贵,众所周知,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世量稀少。借我国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退休研究员叶佩兰的话说,目前成化斗彩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散落民间的不能说没有,毕竟我们国家那么大,但是数量极其稀少。偶然也能在民间见到一两件。”而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成化斗彩残器,它主要来自于出土碎片。“成化斗彩是官窑所烧,为皇家御用,给皇帝烧瓷器自然精益求精,不合格产品通通打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见到成化斗彩碎片的原因。”叶佩兰说。
虽然斗彩瓷器在嘉靖、万历时期不太流行,但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从明末开始一直都是极为可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