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习一项执业考试,由于杂事较多,就把每天的复习计划写在日程软件上。有几天觉得这种做法有些形式主义且浪费时间,于是就把这件事停了。结果发现,写计划时虽然也有滞后,但总大致能完成复习内容,而把这项“形式工程”停了以后,滞后程度严重到令人紧张。
复习的课程里正好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QEHS建设等相关内容,在之前公司工作时,对于相关流程总是不厌其烦。想到最近记录复习计划的好处,开始理解这些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随着年限、年龄的增长,身上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比如复习进度滞后就是个人的风险,而工程进度滞后、雇员安全健康等则是企业风险。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管理者总归会在某个时点上感觉依靠个人力有不逮,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确定性地去克服所有问题,只能通过某种形式化的工作去概率性地降低风险。
站在微观角度来看这些制度似乎没有意义,比如学习计划自己知道就行,何必写下来;技术文件交接好就行,为什么要写交接单;工人自己会爱惜生命,何必天天安全教育。更能起到负面作用的是,在微观视角下,这些形式化的制度确实有时浪费时间,却收效甚微。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在于个人视野缺乏整体性,把事情、项目作为单独的事件来考察,而没能放在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整体视野中。单独事件里,更容易强调个人作为、强调确定性,而整体视野中,更重要的是制度作用和概率性。另外,对形式化制度心生反感的往往也是较为自信乐观的人,但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也难免高估周边人的自觉。
所以形式化的行为制度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很必要。适度形式主义会起到灌输理念,改变习惯的作用。比如坚持把计划写下来,个人就会有更强的执行力,强调文件交接流程、安全教育,相关人员也会更加重视交接资料的完整准确性、提高安全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细微到难以觉察,却是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力量。
------
写到这里,还是想加一句,适度形式主义肯定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一份工作连轴转动、毫无空闲,则既不能完成个人的形式主义,也无法贯彻企业的形式化制度,这样的工作还是尽早离开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