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童话故事书,有时还会在日记本上写自己瞎编的“挑战大魔王”故事。
妈妈说:“你这故事怎么写着写着就断尾了?啥时候写续集呀?”
我说:“我觉得没意思了,不想写。”
其实,我是没有灵感了。心血来潮的想到一个很刺激的故事背景,但是后面却想不到该怎么推进故事情节。
读高中时,我的作文也是那种,偶尔一次考试或作文课,出现了让老师眼前一亮,值得拿出来当众点评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时间,我的作文都是7、80分——差不多先生。
长大了之后,写文章也是这样的。脑洞千千万,想法无数条,一拿起笔就化为阳光下的一缕青烟。。。
02
参加崔律的写作营之初,我也是想着,能否通过强化训练,能让灵感来得更持续一些?然而一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原来我是不是对写作这件事情存在误会。。。
以前的写作模式是:
等灵感 ➡️ “来了来了” ➡️ 写写写
现在才知道写作模式原来是:
写写写➡️改改改➡️灵感来了➡️再改改改➡️不满意?➡️改改改➡️满意了➡️改改改。。。
03
参加崔律的写作营刚满一周,有很多地方刷新了我的认知,有些点甚至让我怀疑人生——我是不是对写作这件事有误会?
今早,听了崔律的复盘课,结合她对我们问题的分析,还有其他小伙伴上墙的分享,我更加确定了原来自己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有没有发现,除了头两天让大家写命题作文(其实就是写早课日志),后面几天做的就是同一件事——分不同的步骤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从今天崔律的复盘课也提到了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任务。原来一个对新手难度比较大的写作任务,可以分解成每天这样一块块的小任务进行练习。原来通过让学习者自己寻找答案,并互相反馈,能够起到的效果比直接授课告诉你答案还要好。原因就在于——学习者不只是想,而是去做了,而且是一直做,不停做。
接着,崔律节选了小伙伴们的本周收获,目的是让还没跟上节奏的人能得到借鉴,也让这些个人的成长精华分享辐射到训练营的所有人。许多人也都提到了,写写写,远比任何想法更重要,同时,好文章真的是改出来的。
最后,崔律给出了三个针对性的建议,让小伙伴们及时调整放行,开足马力继续跟着崔律的脚步前行。
其中提到了一点:请按任务要求来。
某些伙伴没有按照要求,对朋友进行采访,而是自行百度来修改文章。也许是因为小伙伴没审题清晰,也许是小伙伴觉得采访并没有比自己百度来得快、来得好。像这种自己想要天马行空,不按规定套路走的做法我也经常有。但其实如果不按照任务要求来,就锻炼不到老师要进行训练的那个技能知识点,也就没法给予相应的反馈。这里我想到了类似的场景就是拆书家在现场拆书的时候,讲解完一个拆页的知识点后,给出了应用的具体步骤,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场景和难题,要求学习者思考如何在这个场景中运用刚才学到的步骤解决问题。而有些学习者不按照给定的方法步骤,而是“灵机一动”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或许在他的认知中这个方法跟刚刚拆书家讲的方法就是一回事)。所以到了最后,他还是没有学会新的方法,只是用原有的认知上换了一种新鲜的说法而已。
所以,按照导师的方向去针对性地修改文章,是下一步我们能够精进的关键因素。
复盘中还讲了其他的问题,也给了相应的建议,但是篇(tou)幅(lan)原因就不详细写了。总之本周收获最大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写,不断地修改,你无需依靠灵感、脑洞,也能写出好文章。因为,如果你想就永远停留在了想,而开始写,就出现了无限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