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亲子记录了,也呈现了自己好久没有真正意义的亲子陪伴,起码是没有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了。这场疫情的突然到来让疫区的人措手不及,我们的制度优势得以举全国之力去帮忙协助共度难关,但这场疫情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发生的巨烈的变化。每天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几乎都跟它有关。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也因之产生深刻的变化。于我,亲子陪伴也不例外的出现变化了,呈现了危与机的辩证场景。
画面一
孩子们对这次突发事件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在过年前还是内紧外松的形势下,当时全国确诊案例还不到200的时候,孩子们就每天在跟我的聊天中关注这个事件,尤其对第一个医务人员的去世印象深刻,问了很多关于这个医生的情况。于是,在第一阶段,我系统的收集了几个比较经典的宣教视频放给他们看,尤其是儿童版的视频通俗易通,他们很快对这个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少出门,勤洗手和戴口罩,并很好的落实到生活中。我很快就结束春节假期,提前上班了,他们仍滞留乡下,但非常关心我在医院的情况,这一阶段,我就传一些关于医院的救治情况,如何戴专业口罩,如何穿防护服,如何收治和抢救病人的视频给他们看,一方面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他们会更加理解妈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要过分担忧,知道我们会做好充分的防护,保护好自己的。
画面二
他们看到了佛山半天之内集结了320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的新闻,又开始很关注我是否也得加入这个队伍。我问他们是否愿意让妈妈去武汉。大b毫不犹疑的说:不给,绝对不让妈妈去。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担心你会死在武汉。小b显得很纠结。他说:如果你不去,国家怎么办?那些病人怎么办?大b反问他:那妈咪如果死了怎么办?小b更加纠结了:那如果国家没了怎么办,如果国家没了,也没有家了,难道我们不要国家,只要妈咪了吗?大b说:反正我不会让妈咪去武汉的,我不希望她死在那里。小b说:妈咪去武汉不一定会死的 ,她可以既救了病人,然后自己也不死,安全的回来啊。孩子其实是非常真实和智慧的,我也反复叩问自己,如果让我去驰援武汉,我会怎么选择,其实没有第二个答案。一定会去!我的绝大部分同行都是这样的选择。我们都是有孩子有父母的人,也是凡夫俗子,都是肉体凡身,也会恐惧紧张。但从业的那一天,我们都是发过誓的,不管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古今中外,如出一辙,太平盛世,也许很多人无法感受到这个群体的善良和担当。国难当头,家园被毁的时候,很多人就能够真切的体会到遇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救命人是多么的可贵。如果真的上武汉的那一天,我会对孩子说:在这样的家庭是你们命运的一部分,请你们接纳拥抱这个命运,我会尽力保护自己,祈愿平安回来,但我一定是做了最好的打算,无怨无悔的踏上这个征程的。你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照顾好自己,听大人的话,祝福妈咪。
画面三
提前回来上班之后,工作异常繁忙,但生活也变得极度规律,本来已经很规律的生活中更加的程序化。在特殊时期,精细化,程序化,简单化都有利于减少无谓的体力和精力消耗。每天查房累积有8km的走路量,最高的一天超过10km,让我果断减少跑步了。每天必须戴帽子,口包和手套,让我坚持敷面膜和擦护手霜。寒湿的气候,让我每天尽量清淡饮食,尤其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饮食安排变得更加的健康,清淡和多品种化。每天晚上坚持艾灸和按摩,让身心得以充分的放松。跟孩子们视频的时候,他们都可以看见这些天从早到晚我在做什么,也会跟他们分享做这些事的目标和意义。核心的分享就是,在任何困难的情境下,如何做好劳逸结合,养精蓄锐,保持内心的安静,有觉知的放松身体。
近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道德经》里面讲到的:天地不仁,与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危与机其实是一体的,亲子陪伴也是如此。很多人被逼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亲子陪伴情境中,酸爽的感觉一言难尽。也有过跟我一样的,被逼提前结束亲子陪伴的情境,只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管哪一种情境,你就是世界,危与机其实在你的一念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