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交朋友,首先是情感交流的需要,其次便是友情可以支撑我们在艰难的人生中互相搀扶和鼓励地走下去。
朋友一词之中蕴含了许多感情的因素,使得人和人的这层关系带上了美好的色彩,若要说有些神圣的意思,也并不算过分。
它原本就是一种关系,既没有特别好,也不会特别坏。如何对待朋友,就看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层关系。
2.
广义一些来看朋友,任何认识的人,互相叫得上名字的,都可以称为朋友了,反正不算敌人的,都算朋友。
这样计算的话,天下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交朋友没有了门槛,朋友一词也就等同于“关系”了。
它代指非血缘和婚姻的其他关系,说“熟人”也是合适的。
3.
但我们在心中隐约觉得,朋友一词必定另有所指。所以我们又将朋友划分为各种类别:“一般朋友”“好朋友”“患难之交”直到“生死之交”。
如果把“一般朋友”从这里面拿掉,那么越往后走,朋友这个词的分量就越重,对感情而言就意味着越多的东西。
生死之交不敢奢望,但在人生中找到一两个患难与共的朋友,符合大部分人的内心愿望。
4.
夏丏尊先生在《平屋杂文》中写:
“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但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予我们求友的机会一点上。这好处我到了离学校以后才知道,这几年来更确切地体会到,深悔当时毫不自觉,马马虎虎地过去了。”
个人觉得:与成年人相比,上学的孩子之间的友谊更纯粹一些。
这种纯粹大体是因为孩子们交往只为兴趣和意气相投,而不为了实际的功用。
无论是什么地方,只要少了利益,就能生出更简单的情感。
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些终生挚友的友谊便是在上学时发端的。
5.
林清玄先生曾在文章中感慨朋友随因缘流转而丢失:
“我们在人生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感到自己的成长,会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拥有了不同的朋友,友谊虽不至于散失,聚散却随因缘流转,常常转到我们一回首感到惊心的地步。”
可见即便有了深刻的友谊,也难免因生活变动而天各一方,最终只好在记忆之中缅怀。
也因为这个原因,更见深交的朋友之难得。
难怪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除去点头之交外,竟不知朋友一词谁人可用了!
所以我们并不严格地把朋友一词的定义限制在“好”上,不为它加上特的形容词,不这样为难自己的人生。
6.
不如学习随遇而安的作风。
遇到了让人高兴的朋友,谈笑风生,举杯抒怀;
若是没有遇到,也安于平淡的人际关系。
人间或许没有不变的温暖,但又何必求永恒呢?即便是清淡的交往之中,也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感人时刻。
永恒的朋友也许难得,但美好的情感却常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闪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