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两个朝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繁盛的意思。
明·张居正:“尝观孔子之在当时,礼乐则从先进,梦寐不忘周公,与夫修鲁史而尊天王,此其从周之志,有未尝一日忘者,所谓圣人之为下不倍也。然则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岂不谬哉!”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解读】
周代建立在夏、商二代之后,经过周公修改的周代礼仪形成了文采华丽丰富的盛况,所以孔子认为周朝的礼制更加完善,并且一贯主张遵从周礼。中国文化历经朝代更替,不断增益删减,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改良,渊源而流长。历史的车轮没有止步,文化的繁衍也不会休止,经过千年传承的中国文化必将越来越深厚。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zò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部。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作过大夫,所以“鄹人之子”指孔子。
明·张居正:“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
【译文】
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解读】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识并且精通礼仪的人,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所以当他到太庙里凡事必问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孔子回答说他的行为正是知礼的表现。谦虚好学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礼的精神所在。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主皮:指穿透箭靶子。
[2]为(wèi):因为。同科:同等。科:等级。
宋·朱熹:“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
【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解读】
射箭比赛主要用来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上的牛皮为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力量有大有小,这是与生俱来的差距。射箭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对人对事都多一份理解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