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家梁晓声曾说:“善良不是可以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情节。
刘姥姥在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又得到了贾府给的银子,感动地泪涕直流。
而在她临走时候,平儿来相送,并给她带了一些旧的衣物。平儿说到:我送给你的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
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话,这样好东西,我还弃嫌。我就银子,也没处买这样的去呢。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
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
平儿是善良和厚道,因为平儿给刘姥姥的衣服时,之所以说怕刘姥姥嫌弃,恰恰是主动消除自己的身份感,给刘姥姥一个台阶下。
其次,贾府也根本就不缺新鲜的瓜果,但平儿之所以要向刘姥姥“讨要”农物,是不想让她感到白拿人家东西的难堪。
当我们去善待别人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方设法去减轻别人的压力,而不是以善良作为道德的制高点,去给别人增加心里负担。
02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捡破烂的老人,不时向热气腾腾的米粉店内张望,喉结上下蠕动,显然是饿了。
一个年轻人,带着女儿准备要吃米粉。
年轻人随意往外瞥了一下,准备动筷子的他叫服务员拿来一只大碗,摊出了大半碗米粉。
吃着米粉的女儿仰着小脑袋问:爸爸,你不是说自己是大胃王吗?
年轻人微微一笑说:爸爸今天胃口不好。
餐毕,父女俩离去,那大半碗米粉却留了下来,迟迟没有人来收。
老人勾着头进店,落座,拿筷端碗,风卷残云般干掉了那碗米粉,然后用手抹抹嘴巴,满意地走了。
这期间,老板埋头算账,食客低头用餐。
服务员静静地收拾碗筷,好像老人根本没有进来过。
有个新来的伙计忍不住抓起几根油条追出去,被老板使眼色拦住了。
老板低声说:这样他会很没自尊,以后就不会来了。明早,你就坐那个位置,给你煮双倍的米粉。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善行无辙迹。”
真正善良的人,常常是不张扬,不喧哗,甚至也毫无施予,施舍和怜悯的痕迹。
而是给到别人最熨帖,最自在,且最舒服的关照和温暖。
哪怕是对于身份最卑微的弱者,也要做到足够的尊重,这才是对他人最大的善心和善行。
03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有时别人帮了你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小忙。如果我们不为别人道声谢,亦或尽份心,就总觉得欠着他人的一份情,心里总是七上八下,不好受。
同理,当我们去接受别人的好心,帮扶和雪中送炭时,其实我们内心,会本能地产生一份巨大的羞愧和负重感。
如果我们对别人有一份同理心,就会顾及到他人的体面。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将心比心,就不会让别人在接受你的帮助时,感到巨大的负担。
一位神学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到《圣经》里“乐善好施的撒马利亚人”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试讲。他要求每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讲。
在每次宣讲后,要在10分钟之内赶到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急匆匆地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
每一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的尽头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是那位神学院教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
最后,全部试讲结束,教授对结果显然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们没有一个停下来,给乞丐哪怕一点点表示,他们都从他身边走过,急着去向其他人宣讲爱和同情。
讲课结束时,教授说了如下一段话:我饥肠辘辘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我衣不蔽体时,你却大谈特谈我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我无故被人打伤时,你却对犯罪率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我无家可归时,你却悠然走来,对我宣讲上帝的庇护。
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为什么还是饿得发昏,冻得直哆嗦,感到孤苦无依呢?”
其实,当一个人学会了在不露声色中,顾及到了别人的体面,这才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和善良。
中国有句古话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有时,我们去关心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用他的自尊作为接受善意的代价,恰恰是要顾及到他的体面。
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址起善良的旗帜;是风光霁月,暗室不欺;是积德不需要人见,善意匡如清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