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个月,儿子参加本市希望之星英语幼儿大赛。在此之前,儿子已经经过了海选和初赛,从几百名小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走向决赛的赛场。
这一次,经过几轮拼杀的30个孩子轮流上场,用英文自我介绍,接着特长展示,最后是外教的自由问答。
主考官根据孩子的现场表现直接打分,一个小时之后宣布成绩。最后儿子排名前十,拿到了一等奖。
旁边有妈妈问我:你家在哪里上的辅导班啊?我说: 从来没上过,一天也没有。
说实话,我只是个普通的职场妈妈,上不起动辄两三万一年的外教班。我也不能离开我的工作,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小家庭也至关重要。
在学习上我唯一能做的是和娃一起学习。尤其是当妈之后,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的修为是孩子的起点。
既然所有的人都在说: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的基石,那我为什么要挑选几万的培训机构来替我教育孩子?孩子因我而出生,我愿意和他一起成长。
可是当我决定自己动手启蒙的时候,老公说我们这样的家庭缺少语言环境,而我这当妈的也只是低空飘过英语四级及格线。
没错,我曾经是个英语“学渣”,并且饱受英语“摧残”。甚至一度,我坚定地认为此生和英语无缘。
直到成为妈妈,我开始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才知道原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叫做“敏感期”。
蒙特梭利曾经在书中提到:敏感期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还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同时还影响着他们心灵、人格的发展。
在这种敏感性的推动下,孩子会满怀活力和激情地认识、探索周围的一切,并能轻松地掌握某种技能以及学会每件事情,从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能力。
语言的敏感期就是3-6岁这个阶段,所以抓住孩子语言的敏感期,是我手里唯一的胜算。
02
对于小小孩来说,一切要从听开始。最好的办法就是英文动画片,我先是选择动画片来建立这门完全陌生语言和儿子的“蜜月期”。
这真是一门技术活。最初我选择是巧虎的英文教育系列,但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内容略微陈旧过时,儿子的最初体验并不好。
后来选择了二十多年前央视引进的一部老动画《BIG MUZZY》,这是当年 BBC电台制作的英文教学的动画片。面世几十年,绝对是最棒的儿童英文入门级的动画。
虽然画面感和当下的动画相比稍显质朴,但是内容上绝对是干货满满,动画内容都是围绕最常用的词汇,句型和对话,还在每一集中多次重复性的展示。
《BIG MUZZY》里面的卡通人物不多,但是言语地道,语速偏慢,完全适合零基础的小朋友。
儿子很快接受这部动画片,甚至在没有翻译的前提下能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孩子已经有了兴趣,我开始采取强化手段,将动画转化为音频,见缝插针的给儿子播放。
先期的观看已经在儿子的大脑中植入画面感,所以当听到音频之后,儿子的大脑会自动搜索动画片中的场景。
有时候看见儿子专注地听着音频,当妈的油然而生会有一种满足感。不用费眼看电视却胜似看电视,还能锻炼英文磨耳朵,效果没得说。
当然,孩子各有不同,喜好也是千差万别。小女孩喜欢《Peppa Pig》小男孩喜欢《恐龙列车》,这是天性使然,身为父母,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动画片。
用动画片建立兴趣永远是第一步,过程就是:看---精听---继续看---再精听---重复循环,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打通英语学习中的基础:听力关。
儿子今年在最后决赛当中,词汇量明显不如那些大孩子,但是听力环节完全能够听懂老外考官的长句子,我想这就是大量的精听的效果。
如果你发现,当孩子开始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之后,无意识地会说出来英文的时候,你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张嘴说。
这次我派上用场的是英文类的儿歌和童谣,比如《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英文歌谣。
因为节奏感强,歌词押韵,简短好重复,所以孩子学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
想想我们小时候也是一样的,最早学的也都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妈妈或者姥姥絮叨上几遍,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学会了。
有的父母会说,一旦到了张口说英文的的阶段就变得异常艰难。其实,这当中都是忽略了另外一种方式:利用游戏来学习。
比如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这首歌,我带着儿子用积木搭起了一座积木桥梁。一边给儿子唱这首歌,一遍让玩具车通过积木桥,最后在玩具车通过之后让儿子把桥推到。
通过一首歌,孩子就会明白 falling down 就是倒塌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孩子会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首歌谣。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孩子需要快乐,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事半功倍。
03
在培养孩子的某种兴趣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其实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在---大量的重复,尤其是英文这样的的语言。
在看动画和唱童谣半年之后,我开始练习和儿子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我是一边翻着《英语900句》一边比划。儿子看我的表情好像在说:你没毛病吧。
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幸亏有了头半年的铺垫,否则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张嘴。
我们从最初级的yes or no,逐渐地升级难度,用了三个星期就跨越到简单句型i don't like this,尤其是有一天当孩子开始用because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
我真觉得这条路走对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真的是父母另一种提高和升华自我能力的方式。
很多父母比较困惑要不要学习第二语言的问题,总担心过早地让第二外语介入,会困扰孩子的母语习得。但是这些困惑早早的就被早期教育专家解释的很清楚:
语言能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语言学习的过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基因中已经早就了早期掌握语言的功能.
孩子的大脑决定他们是天生的语言习得者。如果孩子从小同时学习双语的话,两种语言在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彼此。
简单来说孩子在5岁之前掌握的第二种语言,这种语言将会和母语储存在大脑的同一个区域,将来就有可能会说得像母语一样好。
所以,趁早总是好的。
04
作为一枚80初的妈妈,我第一次学习英语是在初一。因为母语已经十分强势,所以学起来第二语言是困难重重。
等我上大学之后,一个上海的女生告诉我说,早在90年代初,上海的小学就是从一年级开始学英文。
在我的记忆里,整个青春期都和英语学习作斗争。但是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们,在网络刚刚普及的时候,就能够和外国网友侃大山了。
这中间是99分和59分的差距吗?不,这是城市的差距,更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差距。
现在是一个开放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因为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社会也变得多元,自由,充满各种可能。
我希望孩子能拥有看懂和听懂这个世界的能力,在未来可以和另一种文化顺畅地沟通交流。
我羡慕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妈妈,那里有很多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有各种各样学习的机会,有小地方的人无法想象的教育优势。
但是身为普通城市的普通妈妈,唯一能做的,是尽全力做好自己。
那句话说得很对,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的方式只是针对我孩子的情况,妈妈们可以参考,但不一定就适合你的孩子,多方考量,你一定会找到针对自己孩子的方法。
我用了一年,就看到了小小的成果,相信你也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