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7244/a7484f14c3f23b5c.png)
男孩子对家都有一种天生的逃避。所谓近乡情怯,对于我这样年届三十而又几乎一事无成的人,回忆需要勇气。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的美好往往和学习成绩成反比。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于用主流的方式处理边缘人群,寄希望于把所有中等生都变成好学生,然后通过升学的方式把差生干掉。
如果有一天,家长带着夸耀的口吻说:“我儿子,在他们班考了四十多名。”
“是吗?看人家儿子怎么的教育的,学的那么好。”
--我们的民族就强大了。
活泼而聪明的男孩子都在这个范围里。他们会不知疲倦地打闹,会欢快的跳上单车一路飞奔,会在阳光下的操场上大喊喜欢的人的名字,会在瓢泼大雨里浑身精湿的追逐着篮球,他们的笑脸和忧愁都是青春岁月里最深沉的印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着女孩子们多情的目光,尽管她们也会装出一幅漠不关心的样子,板着脸说:“讨厌。”
真正的精英都是从“中等偏下”里诞生的。
因为精英不能够把全全部时间都放在做习题上,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个时代正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而定义了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见着小孩,大人一定会问:哪个学校的啊。
然后是:考多少名啊?
就像看见鱼虾,都先问:是活的吗?
然后才是:这多少钱一斤啊?
虽然我很鄙视这种歧视,但是也一样不能免俗。因为总要有个方式把人归类,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而人总是生来就不平等。这种情况在我上大学之后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欣喜的发现,分类的方式不再是“优良中差”、及格与不及格,而是变成了有对象的和没对象的。
(摘自《把那个球投进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87244/57ae903ce2f8c8a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