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气”定方能神闲

“气”定方能神闲

作者: 小高的一亩三分地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14:09 被阅读0次

        ——教师应有的“气”度

        《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宏大且刚强。只有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才能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浩然之气的养成也离不开仁和义配合,不这样做,这股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最终换来疲软衰竭的结果。浩然之气形成于正义在内心的长期积累,偶然的正义行为无法获得。倘若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浩然之气同样会走向衰竭。

    “气”定方能神闲

        教师要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无论是正确的哲学思想,还是广博的专业知识,还是成熟的教学艺术,亦或是执着的科研精神……这些都离不开内在的“气”来支撑。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人格提升层面来看,“气”作为“师道”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了教师自身“技”的发展方向和深入程度。《论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同的人对于“本”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本立”之后生成的“道”也有着不同的期盼。就教师而言,选择和修炼怎么样的“气”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境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气”定方能神闲

        兼爱宽容的大气。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人本就是吃的这碗“良心饭”,良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爱。因此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离不开爱的铺垫,太多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必须承认,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让我们愤懑、悲观的情况,对于一些学生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教育的“无力”,进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无可厚非。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都未成形的学生呢。作为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身上有着我们年少时的种种影子,当时的我们期盼什么样的教师,现在就完全可以朝着自己期盼的方向努力。一个人只有自己认可了自己,才能有可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依然在耳边回响。

        厚重扎实的底气。文化是时代的标杆,而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由此,在社稷牌位中,“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并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名言传世。进入到现代,光靠讲台上的“居高临下”,或者是手中的一支红笔背后所书写的分数根本无法真正从学生和家长那里获得尊重。没有厚重扎实的底气,只能在竞争和发展中逐渐被淡忘。教师的底气是我们综合修养的体现,它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同行的亲近和领导的赏识。它并不张扬,却能够熠熠生辉。底气来源于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和遵从,来源于对教育现象的剖析和反思,还来源于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承认。说到底,要有底气,我们必须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最大化的发挥,真正做到静心读书,潜心育人。

        傲然挺立的骨气。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自己的气节,主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不趋炎附势,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留下“清气满乾坤”,真所谓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气节过,二者皆可抛”。屈原、司马迁、文天祥这些在历史的天空星光不减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一段的佳话。尽管多元的价值影响下的现在不少人会对他们的行为有不同的解读,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品质依然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探究。尤其在各种思想和文化冲击的现在,教师保持傲然挺立的骨气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大,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画面。有一些人抵挡不住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做出了违法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发财,乱定资料乱收费,加价牟利;有的教师通过手中的一点“权力”给家长施压来推销产品;有的教师本职工作不上心,却热衷于校外兼课和有偿家教甚至私人办班……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教师自身的形象,更为教师群体抹了黑,也危及到教育的严肃性。

        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当下,作为最直接感受到改革气息的教师更应当起先锋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善于考试的国家,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应试教育。当然了,考试本身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但在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古代,这无疑是对思维的严重束缚,培养的也多为封建统治的代言人;现代的诸如中考高考,也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重要凭证,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人成了分数的奴隶,个性的彰显成了一种奢望,这也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天性和健康的身心。但是,一方面囿于传统“以考评人”的观念,另一方又不敢轻易打破现有教育的局面,即使在今天的很多地方依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来。最好的例子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虽在民间有很高的呼声,但真正敢于鼓励学生去就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要革除定向思维对人性化教育的影响本来就不能一蹴而就,走在前列的教师自然应当具备改革创新的勇气,积极反思与探索,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灵动厚重的神气。中国人喜欢用“相由心生”来看人,一个人的“精气神”往往能够反映出他的状态,他的思维能力、生命活力。教师的“神气”反映是我们健康乐观的生命哲理和生活状态,这在跟学生的相处中作用更加明显。学生都具有鲜活的生命状态和蓬勃的朝气,可以看作教师无尽的生命资源。所以教师也只有保持灵动的神气才能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渴望,而不至于产生隔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行为才能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使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才能更好的体现我们的价值。有人曾说过,教师的生命就在在课堂。因此作为承载重要教育功能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厚重的“神气”。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满自信、激情飞扬,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造就学生神气。缺少神气的课堂很难闪现智慧碰撞的火花,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教师需要长存这样的一团“气”,才能真正将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才能融入学生的生命。广蕴博蓄,潜心修炼,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前方。

    “气”定方能神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气”定方能神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kh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