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被琼瑶阿姨刷屏,是因为要放弃插管治疗久病的丈夫平鑫涛,并和继子女在网络上开启了互撕模式。想起不久前,她给子女的公开信,叫后辈们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刻,无需做无谓的抢救,让她好好的有尊严的离开。

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告别。
在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中,却没有让我们面对死亡的教育。当有亲人死去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死",而要说"老"去了,尤其逢年过节,所有关于死亡的话题是不可以说的,因为不吉利。我们更不能当着长辈的面谈论这样的话题,因为与我们相比,他们更是直面向了人生的尽头。
有句话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我们有多期待新的生命,就有多害怕死亡,连幼年的孩子也是这样。
孩子小时候有一次问我,妈妈,死亡是怎么回事?
我说就是一个人消失了,不见了,不存在了,所有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他都做不了了。
那我们可以活多久?
活得长的可能有一百岁吧
不要,太短了,我不要这么短。
那你想要多少?
五百岁。
那就五百岁吧!
彼时的他不过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也没有办法向他把我们终将会去的那个世界描绘得特别美好。

无论年龄大小,一律惧怕死亡。包括我己经成年的妹妹,曾经偶尔谈到这个的话题,她釆取回避的态度,她说想想就可怕。害怕变老,害怕有这一天。
明天和死亡最是不能让我们预知的事情,如何面对,怎样接受事实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生离和死别都是一场告别,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何让告别更美好,让离开的人好好离开,让留下的人幸福的生活下去,这个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接受。
曾经和孩子爸也讨论过这个话题,我抢着说如果到了这一天,最好是让我先离开,我先死。死亡对于当事人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没有了知觉,没有痛苦,就好比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而已,反而活着的人要打扫战场,再不济,总要把你拿去烧一烧吧。
我属于害怕相聚也害怕离别的人,相聚总预示着离别,更何况面对这样的终极分离,还是不能面对。所以先想先行离去,当个逃兵。
再如琼瑶阿姨面对心爱的人,饱受病魔折磨的痛苦,她一定是很难过的。曾经风华正茂的人慢慢衰老,相濡以沫的人躺在病床上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最后连意识也一点一点的退化,认不出她,叫不出她的名字,他受的苦她不能代替,爱之深,痛之彻。

琼瑶的放弃不代表不爱,而是爱得太深。
她和平鑫涛的爱情故事迂回曲折得像她写的小说一样。琼瑶认识平鑫涛时,彼此都已经结婚。琼瑶也已经当了母亲,丈夫庆筠温柔体贴,儿子乖巧可爱。平鑫涛也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林婉珍贤惠能干,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一个在高雄,一个在台北。一个写书,一个刚好是编辑。因为《窗外》这部小说而产生了联系。
平鑫涛写信让琼瑶到台北参加《窗外》作者电视访谈节目,琼瑶欣然应允。在火车站人来人往的人群中,彼此从未见过面,而且没有见过对方照片的两人,平鑫涛却一眼认出了她,似乎是相识多年的老友,而后平老的回答注定了两人纠缠的一生。
他说,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她的影子,所以一眼认出了她。写作的人内心总是敏感的,最在意的是灵魂的契合,于万千之中,有一个懂她的人,琼瑶的心怎能不起涟漪呢!后来成名的琼瑶,也得益于平鑫涛的慧眼识珠,他对琼瑶的助力功不可没。
写了那么多爱情故事的人,或许爱情就是琼瑶一生的生命,所以才会和对方在婚内纠缠了十五年之久,而且是在那个尚不开放的年代,因为爱情,不惜以那样尬尴的身份在平鑫涛的身边。十五年尴尬的身份几经坎坷才得以正名身份,同时这也成为了一生的污点。
我们无法评价这样的感情,感情的世界是没有理性可讲的,电光火石的一霎那,他已在她心中,她亦不能没有他,经受过道德的拷问,反复取舍,终是逃不过没有对方的宿命,所以即使背负全天下的骂名也要在一起。
此番,在面对爱人生命的选择时,成为众矢之的。被讽刺为只为爱情活着的女人,最爱的其实是她自己,在平鑫涛重病的时候,每天也要问一问他,爱不爱自己。世俗的评价确实是有些令人发指,没亲眼见过,不敢妄言是否属实,即使是,也无法评论。
只是在现实面前,放弃需要莫大的勇气,对方已是九十多的高龄老人,他生命存在的意义却也不能简单的用是否要有尊严的死去来解释清楚。之前平鑫涛也有立过遗嘱,拒绝插管等机械化的痛苦的治疗。琼瑶作为他的爱人,此时放弃治疗只是帮助执行平鑫涛自己的选择而已,
她自己一定是个怕疼的老小孩,才会在丈夫久病的时候,自己在网络上给儿子儿媳一封公开信,要求让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当下的她,定是感同身受,爱一个人必定不舍得他受苦,让他安然离开,而分离的痛由自己来承受。
选择有尊严的死,放弃过度医疗,让生命最后一刻自然的到来。琼瑶替代不了平鑫涛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他神智清醒时就已经做下的决定,面对深爱的人长期卧床,而且已是高龄老人。作为妻子,她做到了全身心的陪伴,
无论他是否认得出她,他还是他,还是平鑫涛,还是那个于万千之中,第一眼认出她的人。还是那个慧眼识珠,助她繁花锦绣的人,是不顾世俗陪伴她风雨的人。正因为她爱他,所以不舍得他再受苦,并不是因为琼瑶特别强大,不会悲伤。
如果要我面对这样的选择,一定会全力以赴要求救到生命最后一刻。所谓不救这种话,只能是争对自己,为自己做一个选择,对于家人,实在不能做这样的决定,因为我还不够强大到承受世俗的拷问。
很佩服琼瑶的勇气,选择这样背负骂名的爱他的方式,不救也是一种爱。反之,这也是一把双刅剑。她的选择令平鑫涛的子女对她大肆谴责,甚至翻出前尘往事,指责她以小三上位的身份。平鑫涛的子女指责琼瑶的放手,选择继续插管治疗,究竟是因为利益而起的纷争还是不能割舍的亲情,也是我们无法断定的。
因为平老子女的干涉,琼瑶无奈之下放弃了决定老爷子生死的权利,尽管这是之前平老在清醒之前就已经替自己决定好的。但是此时琼瑶却没有办法替他完成这个心愿。躺在病床上的平老也许没有想到,他连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都没有了,他的生命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活着又谁也不认识,脑子完全糊涂,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想死又不能死,尊严这种话又从哪谈起呢。
如果某一天,我将要离去,希望安然的离开,没有痛苦的离开,所以认同琼瑶的选择。见过了一些生死离别的场面,愿意记得的却是那些温暖的告别,那些带着阳光的笑脸,安然的模样被深深刻在心里,永远记住。反而是那些痛苦的画面,会选择性的遗忘。因为这个,也愿意被记住美好的样子。
还记得曾参加过一个朋友母亲的告别仪式,老人已经重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向子女提出要提前过个生日。然后从医院出来,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虽然我是个局外人,没有作为亲友的那种将要分离的痛苦感受,但是仍然记得老人憔悴的面容带着明媚的笑容,那是她留给亲人们最好的画面,她戴着生日皇冠,抱着鲜花,在亲友们中间,没有悲伤,带着安然的微笑,想见的人都见到了。
人生终有归途,死而无憾。比起无用的机械式冰冷的生命抗争,接受命运安排,接受将要死亡的事实更为重要,死亡并不可怕,恐惧死亡的过程才可怕,也许我们将要用一生去学会接受,但当下,可以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过,那么我们才会好好珍惜,记住我们做过的事,爱过的人。
凡涉及生死,不是小事,生命的最后尽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离开的方式,是有尊严的死,还是耗尽力气和金钱与命运决斗,最后两败俱伤的再离开,给家人留下一个烂摊子。我愿意为自己决定,如果有这么一天,会像琼瑶一样提前写好告知书,希望家人尊重自己的选择。用生命的最后时光陪伴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以最舒服的方式,带着笑容离开。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提前和家人告别,教育他们接受自己的选择的离开方式,让他们不带任何负担的,没有任何内疚的面对自己的离开,愿他们记住自己美好的样子。
面临死亡,好好告别也是一种爱。
图片来源绘画群/浮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