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两件事儿带给我不小的感触。分享如下:
其一:今天偶尔闲暇时刷了几个短视频,其中一个就是一位爸爸在给女儿讲题,讲了好几遍,女儿还是没懂。女儿有点沮丧“我真是笨死了,还是不懂。”按照常态思维,爸爸应该也会拉下脸委婉的批评孩子。可是这位爸爸却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可能是爸爸讲题的方法不对,导致你没听懂,再来一次,换个方法试试。”
这位爸爸的话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是呀,当我们一味的埋怨职责批评孩子为啥学不会时,为啥不内向反思自己教的方法不合适呢?会不会讲者或听者两方可接受的点不在同一频道呢。这时候,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方法再来一次,说不定这次的难点就对接成功了呢!嗯,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方法不合适,这句话既适合亲子陪伴也适合师生。
其二:朋友圈有位老乡。她一家人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上个月一家人定居上海。今天放学后母子之间有了这段对话“妈妈,我猜我的x老师肯定是位妈妈。”“为什么这么猜呢?”“因为她和你说的一样,好好学吧,不然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你也天天这样说,所以我猜她是位妈妈。其实,我很烦这样的话,我的法国老师就不这样说。”“法国老师都会怎么说呀?”“法国老师会说,你现在如果不写作业的话,一会儿扣你玩儿的时间。”
同样的一件事儿,两个国家老师的话语不同,孩子的接受喜爱度就不同。我国家长和老师常以成人的角度来规划不好好学的后果长大后会怎样。而国外的老师就以当下的力量为契机,不好好学的后果就是减少一会儿玩儿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长大貌似是很漫长的一段过程,如果以长大后会怎怎样来讲道理的话,触不到他此刻的痛点。不如以当下的力量为时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上两件事儿看似不同,实则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语言的力量。如果老师和家长能把语言的力量运用的恰到好处,那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会事半功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