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很多东西都没有发表,因为觉得没什么好看。
人是很矛盾的。花费巨额金钱,跑到英国留学,才学会了做饭。90年代留学界就有句笑话,说出国前,跑到新东方学英语。出国后像是跑到了新东方,学了一手厨艺。
今天只想说说“做饭”这件事,给我学习上带来多大的启发。在学期开始前,我问我的tutor一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ow you would not fail?” tutor觉得这个问题很tricky,认为如果没做怎么知道就会失败。但我笑着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是在问你害怕什么吧?”,我说:“我的话,最害怕做饭。” 没想到现在做饭水平进步很多。请过3人以上饭局。然后,没想到客家菜可以这么简单又应景。
请老外吃饭1 请老外吃饭2 客家牛扒,其实生的还更好吃做饭的秘诀:坚信第一次大概率会失败,小概率会成功。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然而,一定是要先看。看视频里的人怎么做,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接着,归纳要点和步骤。赶紧去实操一遍。即便失败了,不用害怕。记下来,因为前面已经归纳总结过每个步骤的用时,盐的用量等等。复盘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觉得可以改正的地方进行更改,比如“这一次我用了2/3的酱油,太咸了以至于没办法用水补救,下次我用1/3”,或者换成中国汤勺,或者换成英国人喝茶用的勺子,又或者西方人用的大汤勺。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人每天都要吃饭,以至于被迫每天都有“数据”更新。以至于纠正了我学经济学的最大的误区,就是理论在那里,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研究,其实世代在变化,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明天的知识永远在更新,而无法预测。
其次,我想说为什么第一次做饭会很容易失败。因为我的老师是父母。父母根据他们做饭的经验,传递给我食谱和步骤。但是有一个难以忽略的关键节点就是,他们用的煤气,而我在英国学校用的是电磁炉。功率的不同,以至于导致蒸煮炖所费的时间差异就会不一样。再加上他们所用的是中国炒锅,而我用的是各式各样的电磁炉锅(Induction pan),导热性等因素就会导致即便步骤相同,出来的结果是大相庭径。
我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再也不怕失败。而且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如何经历时间和实践,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我听太多人说:“理论没用。”这样的观点实在经不起推敲,就比如我跟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说,“手机是智能的,人是不是智能的呢? ”45度微笑。
孤独阅读者-批判性思维与研究孤阅第三小学期的课程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因为一下子联系到了我的厨师之路,基本上就是如此。
爸妈个人指导(Theory)
这样可以吃(Hypothesis)
边做边记录和记时,我是用手表计时,所以每次完成哪个步骤,我都会写下来,我有一个小本子,每次做饭都带上它。(observation)
开吃,难吃,就说明爸妈的方法不适应,重新oberservation,
归纳性思考,是我来到英国学会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前几周和伟乐相约大英博物馆,边走边聊。我说:“英国人真的太受培根的归纳哲学影响。” 伟乐一脸质疑,“没那么夸张吧。” 其实,那个瞬间,我没办法输出。我所经历的,都是真实地改变我的经历。我很早就可以进入孤阅的主舰,但一直没有进是因为我的LJ完全没用。之所以说没用,是因为我写了就扔在那里。如果学习缺了Reflect,那是一种灾难。而我到了这里,我才学会了记笔记,学会了读笔记,学会了整理笔记。如此那么,思考便有了持续性。
好久没有写中文,也好久没有读中文,以至于写作成了小学生的流水账。
下面是自己梳理的部分,各位看客要是不感兴趣,也可不必往下看。
根据船长的理论,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分为“输入&输出”,“文字&语音”
。
今天谈谈怎么用听说方面。
还是要多听。互联网有很多材料,要自己挑。为什么要自己挑,自己挑的才是宝贝。方法不如就按照学做菜的来。
每日要做的事情。
1.练习发音。发音是基本功,要练到根本无需考虑。录影,反复看,每一组音节,用一周来训练。
2.听力。这个环节主要泛听,遇见喜欢的,可以拿出来听写,听美音英音都没关系的。主要积累词汇,刺激大脑。
3.积累到的词汇,拿出来造句。用口造句,录影。不断地说,自言自语也没关系。强调单音。而且说的时候,需要把画面和感觉联系在一起,每次练习都在巩固。比较难的类型,比如说夏老师的暴虐,那个可能需要分析强弱读和连读,深入理解意思。第一次可能会卡壳,所以我理解需要1000遍练习,而且还要复习。有用的,非常用的,尤其在你paraphrase学术文本的时候,简直感谢夏老师做这个工作。大部分人心急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在这个投入多少时间,如果没有考虑,就会想一天搞定,但如果你想想一周七天,中间有间隔,一周三次并且记录下来,每次的迭代都能查看是否掌握,一旦掌握就只挑喜欢的句子纳入怀中。
以前很讨厌直接背,最近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改变了我的看法,有的时候方法不能绝对,绝对的方法那是法西斯!
说了很多,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实证,也就是牛顿结合了笛卡尔的演绎和培根的归纳。再一次提醒,记录非常重要。(由于换了笔电,onenote无法更新,导致找不到那个神奇图,P.S 别买Dell,P.S.别买内燃机1400,送给你可以考虑下。)
在youtube上,有几位我很喜欢的Native Speaker。
一个是blonde girl,美到爆炸的England女孩(我只记得她毕业威斯特敏斯特大学)。English with Lucy
一个是brown girl, 曼城女孩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方言,练就一身RP,而且她做的视频都很有创新,提供了好多场景。English Like A Native
一个是自誉 杰森斯坦森的 Bald man,来自伯明翰,他很有幽默,挺喜欢看他的视频,Learn English with PaPa teach me
还有一个是我用“ELS”关键词搜索到的一老头,我觉得他解释词的方式很独特,可以借鉴,因为我是比较爱用费曼学习方法来检查自己有没有理解到位,这里想多说一句,知道的费曼学习方法的人千万不要用“死记硬背”模式去用这个方法,而是用不断解释,再不断解释地“用”,尝试连接起来的“记忆”,由于我的主动词汇太少,导致我经常说不出什么,中英夹杂地说,但也好过说不出,对吧。 这个老人说一口RP音,也很符合我的需求,IswearEnglish。
还有一个是 the real english with real teacher,但我觉得这是拿来消遣的。
以上是我挑选的材料,不过我觉得语音学方面的,可以看看国内老师的解析。多听为主,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经过实践和经历,你才知道哪些是你薄弱的地方。
另外,当你拿到一个材料不要上来就硬怼。举个例子吧,就比如我和伟乐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在我等伟乐的时间里,我就花了2磅买了张地图,还扫描给伟乐。我就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观看每一层楼有什么,整个博物馆有多少主题,哪些主题我是有印象,曾经读过,而哪些是我非常想看的,但我没读过的,比如Asian,众所周知,圆明园的东西都被掠夺到大英博物馆,看看无妨。
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我只有半天在博物馆,我没办法全部看完,更不像游客那样匆匆忙忙地走过。如果我那么做了,我也不会花时间站在7米高的希腊城门,静静地思考当时的人们到底怎么攻城的,当时的权力角夺又如何壮观.....
我觉得材料的选择也是很简单的,不要上来就Abandon。考虑下场景吧。由于我经历过许多尴尬场景,所以我知道哪些我该需要精听,哪些我可以泛听。
下次再说说读写,读写比较复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