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看着他们,专注地听他们说话,不要轻易忽略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背后所包含的情绪。
“有个十二岁的男孩子冲着刚下班回家的妈妈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多到他一年都做不完。而且由于他拖欠了上周的作业,老师还批评了他。
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失去了冷静,冲儿子喊了起来,认为他的抱怨毫无意义,完不成作业也不过是因为自己太懒。如果再这样懒下去,考试一定会不及格。
儿子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整个晚上都被毁掉了。其实,孩子原本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出他的感受,妈妈原本可以对儿子抱以同情和鼓励,那样就可以避免发生这件不愉快的事了。
堵不如疏,孩子激烈的情绪并不能强行压制,只要听他们说话的人能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理解,那么他们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立刻消失。不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表现出来的同情。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并做出正确的举动。
当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和困惑时,不要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而要用充满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和说教。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就向他们传达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而这个信息背后又是这样的一个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包括恐吓、贿赂、许诺、挖苦、说教等等。它们不但达不到我们的长期目标,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就会再次做出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美图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富有责任感的,它来自于父母的态度和技巧。父母要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日常实践中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那些整天被告知该干什么的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不负责任的决定。
而另一方面,那些有机会做决定的孩子,他们在精神上会变得更加自立,知道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只有建立在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长篇大论的说教不如简单的帮助。早晨的时间很匆忙,孩子可能会忘了拿书本、作业、眼镜之类东西,这时候,直接把孩子忘了的东西递给他就行,不要再给他一长串的忠告和唠叨。
分别的时候,说上一句温暖的话,例如“希望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比警告他们“不要给我惹麻烦”“不要欺负同学”之类的语言要好得太多。
让我们和孩子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