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写作七绝时,没有意识到构思的重要性。因此,在创作之前没有精心去构思,随手而写,一路平铺四句下来,极其平淡寡味,导致作品既不严谨,且缺乏亮点,显得很庸常。今人写作七绝的常见构思弊端,大抵有以下几点(先说明一下,以下所举今人诗例,或许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我这里只就“构思”方面来说,其他方面暂不涉及。):窗(帝乡子)嘉宾题目“小院偶怀”,说明由小院之景偶然触动作者的情怀,但是全诗却看不出作者到底有何“偶怀”。前两句单纯写景,作者除去枯藤,种下绿萝,且有燕子在绿萝间穿梭。这种小院之景,会触动作者什么样的“偶怀”呢?我们压根看不出来。
后两句“榴花墙外开如火, 减我春愁一半多”,写榴花盛开,减去一半春愁。这里的“春愁”似乎扣合了“偶怀”,但作者的“春愁”是指什么呢?或者为何会有“春愁”呢?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根本看不出哪里能体现“春愁”,它只是很突兀的一个名词概念此诗前两句,与整个后两句也缺乏关联。不知道作者何以由“绿萝”、“燕子”之景,突然跳到“榴花减去春愁”这个思路了。这首七绝实则在构思上,缺乏前后关联、照应,内容与主题也不够扣合,构思显得不严谨。再看这一首《菜园》:
年来喜素淡膻腥,独乐窗荫磨性灵。
满架春心爬绿蔓,一园瓜豆正青青。
后两句由园中瓜豆之景,联想到“满架春心爬绿蔓”,看起来很新颖,但构思不合理。春心,要么是指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要么是指男女间相思爱慕的情怀。架上瓜豆爬蔓的情景,岂可说成“春心爬绿蔓”呢?瓜豆可以代表“春心”吗?——明显可以看出构思上有第二,泛泛而写,不懂得选取最有典型意义、最有表现力的内容或片段来刻画。所谓“最有典型意义、最有表现力”的内容或片段,是指所选择的表达内容或细节要能精准地展现主题,表现主题内涵或特点。写七绝要找准好的切入口,撷取最闪光或富有特色的的片段来刻画,从而触动读者或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我们看这一首《宋陵感怀》:
历代兴亡瞬息间,宋陵月冷夜风寒。
可怜称帝称王罢,只是青山一景观。
这首诗,作者很有自己的感慨。他由宋陵慨叹,历代统治者称帝称王,兴亡不过瞬息而已,无非成为后世的一道风景罢了。后两句表达感慨,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但全诗在构思上有很大的缺陷。题目是“宋陵感怀”,由宋陵的情况,生发兴亡之感。“感怀”有了,但是对于“宋陵”几乎无一语真正有效的刻画。也就是说,他在描写宋陵方面,没有撷取“富于典型意义或表现力”的内容、片段去表现宋陵特色。第二句“宋陵月冷夜风寒”,这里的“月冷夜风寒”描写很泛,根本一点不能表现宋陵特点,我改成“唐陵”、“汉陵”、“明陵”等,照样因此,全诗的缺陷乃在于“宋陵感怀”的主题,作者只有感怀,而对宋陵的描写,没有找准好的切入口,去展现其特点或特色,只沦为一个泛泛的名词。三、七绝常见构思模式和构思方法,对后人创作的影响
当然,今人七绝也有很多写得好的作品。我们看李梦唐的这一首作品:
癸未仲春自京回乡(二首选一)
十年孤旅偶还家,童子窥帘母递茶。
却睹棠红心自怃,事亲不及首句写自己十年来往往在外漂泊,回家也不过是偶然之事;次句写家人的反应。“却睹棠红心自怃,事亲不及一庭花”,三四句是当代诗词圈公认的佳句。这两句从构思上来说,好在两点:首先是切入点很好。此诗前两句是比较平顺的,首句写多年飘泊,偶然还家,次句写家人的反应,这都在意料之中。三四句若直接写自己不能陪伴、孝顺母亲,感到很自责,这样还是会堕入俗常的路子,而不足以动人。作者选取庭中的棠花作为切入口,感慨人不如花,这样就很新颖,出人意料。其次,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采取“旁敲侧击”之法,不正面写自己不能“事亲”的无奈、自责,而通过庭中之花,对比、反衬着来写,就显得非常委曲、有味道。而且通过这样委曲的传达,其内在的感情也很深厚,不流于尖巧。“却睹棠红心自怃,事亲不及一庭花”,作者看到庭中“棠红”,而内心感到愧疚,感慨花能陪伴亲人,使亲人感到欢娱,而自己却不能“事亲”、“娱亲”,有人不如花之感。这首七绝,就在构思上找到了亮点,既有好的切入口,又有宛曲的表达方式,同时像“事亲不及一庭花”,这种语言又比较警策动人,故而能成为一首佳作。
我们再来看一首唐人绝句: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前两句写山村雨中之景,较为平顺。后两句写山村农事活动,刻画村中妇人与婆婆相唤去洗蚕种,庭中之栀子花因无人欣赏、采撷,而闲着。我们看这首诗在构思上的亮点:一是有好的切入点,写妇姑农事之忙,选取庭中栀子花作为切入口,视角很新颖;二是以庭花之闲,反衬、对比人事之忙,显得非常委曲、有味道。那么,我们把王建和李梦唐这两首诗比较来看,会发现在构思上有一些相似点:第一,都是选取“庭花”作为切入点,去侧面表现主题;第二,表达的方式,都是通过对比和反衬,显得非常宛曲而富于情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似呢?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不同时代的作者,往往在写同类题材或不同题材时,在有些构思上会有“暗合”或“相似”之处,有些是因为后人对前人有所借鉴、发挥,有些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代一代的创作传统积累,形成一些常见的构思模式古代所有的大诗人、大词人,绝不可能首首作品都凭空构思,而完全不用前人留下的构思模式或构思方法。总有一些作品会涉及到这些构思模式和构思方法,同时又能加以自己的变化,才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风貌。
我们来看不同时期的不同诗人,所创作的三首七绝:
栀子花。一庭花。适用。硬伤。。
第一,构思本身不严谨、不合理。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全篇的逻辑意思要合理,前后之间的关联呼应、发展变化要处理到位,否则会出现构思上的硬伤。
像这一首《小院偶怀》:
移去枯藤植绿萝, 微风拂处燕穿梭。
榴花墙外开如火, 减我春愁一半多。
你在大量创作诗词的时候,可以不去借鉴某一位诗人的具体作品,但不可能不受一些传统构思模式的影响。除非你还没入门,凭感觉在那里瞎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多去发掘、总结这些传统构思模式,汲取古人创作构思的方法,再翻出自己的变化来,对于我们的创作真的是太必要了。四、阅读古人经典作品,学习其构思方法和构思模式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在阅读古人经典诗词的时候,首先要能发掘、发现这些好的构思和表达方式。我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对于那些精妙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会格外留意。除了留意和发现这些构思模式之外,还要善于同类联系、联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构思模式”,既已成为一种模式,肯定不止一个人这么写,必然会有其他时期的其他诗人也这么写。你要善于从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进行同类联系。哪些诗人的优秀之作,跟这个思路很相似,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有怎样的翻新和变化等等。因为我们要先从古人的作品中,去发现他们到底在“承”和“变”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哪些地方传承了这种构思模式,哪些地方又有所发展和变化。通过同类联系、发散联想,比照优劣、得失,会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启迪。
我甚至可以举个现代歌词的例子,再往上推溯到古人的经典诗例。有一次我在偶然听歌的时候,重听了一遍小时候听过的歌曲《白发亲娘》,开头有一段这么写: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
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