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要懂事,学历不用太高,找个离家近的工作,早点嫁人……
一直以来,我们女性总是被很多特别的“指标”束缚着。
似乎作为女性,我们只有一种活法——乖乖女、好太太、好妈妈。
我们不能叛逆,不能大龄未婚,不能丢下家庭。
但是,做个乖乖女,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就是最好的活法吗?
01
大热美剧《致命女人》里的贝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拥有了最好的活法。
她的丈夫罗伯不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轻轻松松就买下别墅。而贝丝,只需要安于做好家庭主妇,温柔、得体就够了。
在家中,罗伯只要敲敲杯子,贝丝就立马起身给他续上。
邻居质疑“这是吆喝女佣,而不是老婆”,贝丝却心甘情愿,“我认为照顾他是一种荣幸。”
贝丝以为,这就是她最好的活法。她从没想过,自己还会有其他的人生选择。
直到她发现,自己被丈夫背叛了。
罗伯的情人名为艾普丽,贝丝想要弄清楚罗伯为何背叛自己,便去接近艾普丽。
在此过程中,贝丝终于明白,艾普丽有着自己身上缺失的那部分,它叫作自我。
艾普丽在一家咖啡厅当服务员,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歌星梦。她甚至说,如果罗伯需要她放弃事业,安心做家庭主妇,她不会同意。
这样的独立、坚决、自主,让贝丝无比羡慕。
“最完美主妇”贝丝不是个例,有太多人深陷于世俗对于最好活法的定义,而丢失了自己。
就像年轻时的摩西奶奶。
摩西奶奶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画家梦,但所有人都告诉她,别想了,你就是个女佣,你需要嫁个男人,生儿育女。
于是,她压抑了自我,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生活。
她生了10个孩子,40多岁当上了外祖母,60多岁就成了曾祖母。
直到丈夫离世后,摩西奶奶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再不为自己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了机会。
于是,她在77岁时,决定拿起画笔,学习绘画。
仅仅过了3年,摩西奶奶就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时间引起轰动,风靡美国。
90岁时,摩西奶奶的作品开始在欧美畅销。
在她人生的最后十年里,她的一些画作市场售价高达10万美金一幅。
摩西奶奶无比庆幸,这一生,终于为自己活了一回,终于做了回自己。
因为勇于做自己的人,身上才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02
勇敢活出自己,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因为那可能需要你和世俗的眼光逆流而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比在意外界眼光。
就像《致命女人》中的西蒙妮,她总在乎自己的穿着是否华贵,自己的婚姻是否令人羡慕,自己在女儿的婚礼上是否吸睛。
她无法脱离眼光,勇敢做自己。
直到后来,她的丈夫卡尔患了艾滋病,她才拥有了名为“自我”的宝贵特质。
在得知自己和卡尔被俱乐部除名时,西蒙妮硬气地泼了经理一杯水,然后扬长而去。
在卡尔被世人厌弃时,她仍旧坚定不移地陪在他的身边;甚至当经济情况无法负担卡尔的医药费时,西蒙妮还主动变卖了家里的珍品。
西蒙妮,终于不再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她终于成了自己。
如果说,勇敢活出自己需要什么代价,那么代价大概就是要听到一些不太一样的声音吧。
就像后期的西蒙妮,听到了太多抹黑她和卡尔的言论。
也像董明珠,哪怕驰骋商场,也要在各种评论中摸爬滚打。
作为商界的女强人,董明珠很经常被别人叫作“男人婆”,但她对此毫不在意。
她仍旧常年素颜,衣着风格简练。她说:
“我没有什么化妆品,我生活的重心就是工作。”
从江苏的一个普通姑娘,到今天格力的董事长。
这一路,如果董明珠都在惧怕他人眼光,她是一定不会走到今天。
她孤身来珠海,开启新事业的时候,已经36岁,当时孩子才8岁。
她闯荡商场,和很多男人博弈的时候,还要面对各种争议。但董明珠一次又一次,向他人证明了自己。
“一个女人一定要有底气。”这是董明珠说过的话。
而底气来自何处?来自你一直在做自己的那股永动的力量。
做自己的女人,有着独特的魅力。
她能不惧眼光,昂首向前,让自己的人生被命运优待。
03
《无声告白》里写道:
我们这一生,终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我们,也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姜思达曾在《奇葩说》中说过的:
你照顾了每一个人的感情,你把所有人都照顾遍了,你这个人特别的感动中国,你没有照顾过你自己。
而好好照顾自己的形式,就是听从自我,好好做自己。
就像2017年“出走”清华的美女教授颜宁,当时她毅然决然去美国任教,遭到了网上的一片骂声。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想,颜宁应该预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毕竟这个决定,实在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但颜宁仍旧坚定自己的选择。
她说,在清华她已经如鱼得水,而去美国,她才能重新挑战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于是,在一片骂声之中,颜宁坚定地踏上征途。
很多时候,做一个决定并不容易,而那些做出决定,并且坚定去做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宝贵的自我。
而活出了自我的你,才是你最好的状态。
什么是最好的状态?
是在面试时被问到,是否能保证五年内不要小孩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妥协,甩门离去。
是因为年纪问题被安排各式各样的相亲,被人当白菜一样挑挑拣拣时,我们可以淡定地说,“想追劳资,你算老几?”
是当我们厌倦了每天围着奶瓶、厨房打转时,有底气跟丈夫说出“我工作,来付保姆钱,怎么样”。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是这样的。
无论外界的声音多嘈杂,都不妥协、不跟随地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认真地对待每一天,对每一个选择负责。
做自己这件事,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如你所想的,就是最优选择。
请你相信,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能有处可栖。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