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真的是这轮圆月的影响吧,这两天状态确实不是太好,我一般非常注意觉察自己的能量状态,满格的时候自然就想多去工作,讲课 咨询,在向他人输出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常常喜不自胜觉得自己好牛逼;感觉到比较低迷,就静下来好好读书 运动,跟自己在一起。
今天早晨藏地五式第三个后弯动作在向后拉伸却无力的时候,我跟自己说,看,力量还差得很远,一旦再无事可做,就坐下来为想要实现的双盘 横叉 竖叉 轮式 倒立慢慢积蓄身体的功。当身体有地方安放,心也可以不那么无处可去,再说,还有书可读呢不是。阅读,可以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这两天正在读的纸质书是《中国哲学简史》,电子书是《苏东坡的下午茶》,前者是经典,后者是我喜欢的故事主角,尽管写的不咋滴,但解读的视角跟我理解的男神形象颇有共通。然后刚才打开了《此念》的视频,看到两个不同的老师刘擎和尹烨,都讲到死亡这个话题,生 死本就是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
刘擎老师用了比较文艺的角度,他讲死亡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害怕恐惧的事情,但是死亡其实恰恰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必要条件,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你将不会惧怕死亡。
西方传统中,神是永生的,而人没有必要为死亡这件事情担心,因为假如你还在担心,那就说明你还活着,而如果你一旦死了,自然也不可能担心了。横竖担心害怕都没用,所以,与其害怕死,不如好好活。
恰恰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会有时间的紧迫感,才会有年轻和衰老,才会在我们的人生里拥有特定的情感。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前提和背景。
正因为每一条道路终究都得通往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去思考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几十年,哪怕我所追求的百岁人生理想,它最终是一个终点,重点是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拥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去经历到什么样的体验?那些崇高的,高尚的,美好的…最终能够从容面对生命的圆满。
每个人都想要活出独特的人生,没有谁想要完全跟其他人一模一样,寻找自我需要将我们的视角从外在回到我们的内在,去反思 静观,独特的自我从哪里来?那些艺术家,文学家,一生埋首的工匠…,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只能由你自己去发现 塑造。
但人又是社会动物,你没办法完全将自己独立起来,还是得与他人在一起,而这种交互的复杂性,恰恰是成为独特的你自己的必要条件。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你得去与厉害的东西碰撞,反弹回来的便渐渐构成你自己的样子。在当今工业化标准化的时代,外部世界可以是取之不竭的资源,你得去互动 碰撞,又得小心避免被外界随波逐流的力带走,通过互动 反思的循环, 打造独一无二的自己,相信: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曾经人生意义这件事情是一个比较单一的标准,女性相夫教子,男性光宗耀祖,但是现在的人,标准多元了负担也大了,我们有了极大的自由,女人可以单身了,你选择你负责。但仍有一条 无法逃离的地平线,人生的意义当然可以是多样性的,但是其间有共通之处,得是可交流的。
所以在你自己的故事当中,你能够讲得出来精彩的人生故事去说服自己,然后也能说服他人,那么你对自己是有交代的,对亲人也有交代。把我们的人生看做一部电影,而编剧导演主演都是你,不一定要是大片的,也可以是小故事文艺片,当然没有电影能做到每时每刻都让人快乐。这就是我一直理解并践行的以终为始的作品意识啊,用一生的时间面对宇宙中无形的镜头拍一部你自己的人生电影,完成它,然后从容赴死。
而另一个我喜欢的尹烨老师,大科学家,他则从科学与哲学交互的角度来解读死亡与生命的意义。他问你是为了吃饭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吃饭?你怎么答?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你怎么用它去寻找光明?如果没有死亡,则每个新生都是一场悲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空出的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嗯,生态位——他用来指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总量。
人的身体当然是会死会腐朽的,不过以一种方式继续生态的循环而已;意识永生是当今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课题,科幻电影中已经有很多解决方案;但还有一种永生叫文脉永生,比如孔子 我的男神苏轼,他们今天的影响力是远远大于他们活着时候的,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永生方式吗?
我们爱阅读,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能感受到得到知识的快乐,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较牛,那说明哲学书看少了。哲学讨论的都是对世界根本的看法,何以为人的基本的意义?当你有了一定的积累,或者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哲学读起来会如沐春风,原来,先贤早就在这儿等我很久了。我最近就常常在这样的如沐春风里,不知是积累到了还是岁数到了~
你能往过去溯多远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子们所达成的共识已经摆在那儿,关于善恶、唯物唯心,哲学不会给你标准的答案,而这恰恰是哲学的意义,人最怕的就是知道的少,还特别倔强,余生多读哲学书,避免做那个无知且固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