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与夺命虫
文/乌衣巷希跃
昨晚无意间学到一个东北歇后语:癞蛤蟆蹦到脚背上——不咬人,只膈应人。(膈应,就是让人感到厌恶,令人恶心的意思。)
听到这话,不由赞叹,这形容太贴切了。
记得六七岁左右的某个夏天晚上,我穿着人字拖鞋,一脚在外,一脚在内,坐在老屋四合院客厅的石门槛间发呆,忽然感觉有一团软软绵绵凉凉的东西跳到我脚背上,什么东西?我一惊,赶紧蹦站起来,只看到一只长得超级丑陋的大癞蛤蟆正在蹦跃,瞬间,我恶心到极点,恨不得能把自己的整只脚给剁下来,重换新的。
从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对长得超级恶心的癞蛤蟆产生一种自然恐惧,而这种恐惧,并不是害怕跟它相遇会受到其袭击,而是癞蛤蟆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到恶心。
后来长大,我不再那么怕癞蛤蟆,觉得,类似曾经被癞蛤蟆跳蹦到脚背上的事应该不会再有。
但事实却是,我错了,原来,在这个社会中类似癞蛤蟆般的恶心人比比皆是。
并且许多时候,往往你有心想避也避不了,比如和你一起共事的人,比如某类亲戚,甚至某类有着血缘的亲人。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癞蛤蟆脸皮极厚,心态极“好”。
当不得不面对这类癞蛤蟆时,你嘴上还不能表露出什么不满,就算内心有十万八只草泥马在时时踩踏,也得装作风轻云淡。
因为癞蛤蟆们有一句座佑铭:看别人不顺眼,是你自己的修养不够。
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不怕被雷劈的人劝你大度,说:那不是癞蛤蟆,那是菩萨,来度你的。
然而,与癞蛤蟆相比,还有一类更令人痛苦的“蜱虫人”。
蜱虫,也叫夺命虫,就是强行寄生在类似牛羊马狗的混蛋。
这类虫一旦寄生在谁身上,谁只能自认倒霉,靠自身,根本无力应对。更可怕的是,蜱虫会选择宿主身上最薄弱或血管分布最集中的部位下手,比如腹部,耳朵。
在这种情况下,宿主只有两种半命运。
一种是麻木地任蜱虫们任意吮吸,最后变得麻木。一种则是宿主显得烦燥不安,常常“莫名”抓狂,但又无可奈何。但麻木也好,抓狂也罢,宿主最终命运只有一个,身上的夺命虫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弱,甚至是死亡。
至于另外半种,则是借助外力,比如家养的猫猫狗狗,主人会帮其消除,而野外动物则借助天敌的天敌来化解,比如袋鼠,野马,当它们身上的蜱虫长得又肥又大时,这时就会有类似乌鸦之类的鸟类飞来,然后将宿主身上的蜱虫给啄食掉,但这最多也只是减轻宿主身上的蜱虫数量而已,无法完全清除。
当你面对癞蛤蟆与蜱虫时,能做的,只有告诉自己:忍耐,忍耐,再忍耐!不忍,只能抓狂,甚至疯狂!忍到时机出现时,当断则断,该狠则狠,千万不要心存幻想,心存顾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