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中的泰勒,总是叫人想到《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同样的玩世不恭;同样癫癫的“追逐自由”;同样软弱;同样叫人觉得可笑。这里没有手误,不是“可怜”,是“可笑”没错。
当然看到了《俱乐部》中流水线式社会生活给人的压抑,和《疯人院》中医生护士对“病人”的无理压制制度。甚至可以切身体会理解他们的痛苦。
但是A对B犯的错,没理由成为B对C犯错的借口。如果是了,那叫报复社会。
杰克生活压抑,于是泰勒人格出现,不光烧了自己的房子发泄,而且成立的俱乐部慢慢变味儿,开始教人寻事打架、破坏威胁、最后炸了银行。他说这是回到原点,舍弃一切方可得到的自由,不过这堆事儿还有个简称,叫“犯罪”。即使最终杰克人格干掉了泰勒人格,这位俱乐部里的长官挂掉,但是还有着无处不在的会员。一个泰勒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的“泰勒”站起来,把“自由精神”感染到各地。想想也是不寒而栗。
泰勒人格坏的光明正大,自有一套自由“哲学”,甚至可以叫杰克人格信服追随。就好像《指环王》中堕落的霍比特人斯米格,清醒的人格总是胆小,疯狂的人格最循循善诱。关于做坏事的思想斗争上,总是自己最能说服自己,最终把本不愿意的事情干的理直气壮。杰克因害怕自己软弱生出了泰勒的人格,但是泰勒最终却把杰克变得更加软弱:用一套可笑的逻辑解释并推动自己的“追逐自由”的行为,像极了普通人。
麦克墨菲呢?本为罪犯,到了结尾反而赚足了同情。疯人院将麦克墨菲变成痴呆叫人愤怒,可还是让我暗自庆幸:太好了,这哥们儿最终还是没能逃出来。
人向来本能的同情弱者,正如俩小孩打架,不论原因、结果,挨骂的肯定是年长的那个,尊老爱幼,想想也是很有道理。
但是不知各位有没有经历过一句话:当熊孩子不听劝,而弄坏了小哥哥新入手的显卡、小姐姐心爱的口红时,这话就从长辈嘴里出来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这时候熊孩子再哇的哭出来就更完美了,“他都委屈了,你看你”
我:“......(mmp)”
麦克墨菲就是一个熊孩子,最终浑浑噩噩的死去,一眼就能看得出仿佛好委屈!但是悲剧的结尾叫人忽略开头。因为滋事打架、诱奸幼女,却借口精神问题才来到疯人院希望可以躲避牢狱之灾的流氓式人物,如果可以成功飞跃疯人院才是更加悲剧的吧。所谓的自由与体制的斗争,在开始就是不存在的,一场疯子和流氓的胡闹罢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泰勒”,身边都有很多“麦克墨菲”。
“泰勒”是杀不死的,他是暴怒和傲慢,凡人无法剔除的原罪。就算杰克战胜泰勒一次,他还会出现,就像片尾闪过的男根,常常叫你感觉不合时宜,却不可避免。
“麦克墨菲”们也是无法避免的。不只是指熊孩子;总有人用着自由和爱,诸如此类的说辞,逃避责任。等你遇到可别大惊小怪。
四月看来所谓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不想干啥就不干啥。绝对自由,不存在的。过分强调随心所欲的自由,不过一场浮夸的自我放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