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设计在新城建设、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越来越受到我国建筑行业 的关注,而且也逐渐被我国学界所重视。当下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城市建设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尚未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和过 早摊大的城市规模使得我们的城市规划将逐渐 由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再发展的主要模式。新的发展模式更需要从立体的视角考量城市发展的空间,城市设计将 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就城市设计实践而言, 城市更新本身并不是新鲜的事物。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在这方面 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不只是实践项目的一个种类,它是一门学科,是在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项研究内容。在建筑学教育方面,20世纪中叶以 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建筑学课程体系中开设城市设计课程,尤其是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成为重点研讨的对象。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学界和建筑 院校开始重视城市设计的研究,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的《城市设计》已经出版了第三版。近10 多年来,建筑院校也开始将城市设计引入建筑设计教学,浙江大学的徐雷教授出版了《城市 设计》教材,最新版的《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 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在教学大纲中确立 了城市设计的理论课程与设计教学。 在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起步稍早,随着研究的展开,不仅以城市 设计为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凯文·林奇(Kevin Lynch)、雅各布斯(Jane Jacobs)、麦克哈 格(Ian McHarg)、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 e x a n de r)等多位学者分别从城市空间认知、城市公共生活、人与自然、城市的 复杂性和丰富性等角度研究了城市空间的 属性和意义。洛克菲勒基金(Rockefe l l er Foundation)支持这些学者能够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工作。正是这些脚踏实的实证研 究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城市设计研究对于战 后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当然也促使哈佛大学 建筑学院在1956年设立了城市设计研究生系 列课程[12]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城市设计 显然更关注城市空间的人文意义和社会意 义,完全有别于19世纪的以城市物质空间 为主的Civic Design。20世纪90年代至21世 纪又产生了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如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1996年), Journal of Urban Design(1996年),Urban Morphology(1997年),Journal of Urbanis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lace making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2008年),The Journal of Space Syntax(2010年)等。多学科、多 视角和多主题成了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讨论 的特点,或者说,发散式讨论多于聚焦式讨 论。2007年,两个版本的《城市设计读本》 (Urban Design Reader)出版,作者分别 是卡莫纳(M. Carmona)和提斯代尔(S. Tiesdell)以及拉瑞斯(M. Larice)和麦克当娜(E. Macdonald)。读本收录了各类相关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其中,卡莫纳和提斯代 尔的版本从理解城市设计的角度大致分为:如何理解城市设计、从城市形态的维度去思考、 从感知的层面理解、从城市社会的维度看城市 设计、从城市空间视觉效果的角度论城市设计、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从瞬时性的角度论城市设计、从实施的角度讨论城市设 计等八大类别,内容既有定义又包括了操作。
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新的空间 认知研究应该能更加精确地表述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感知领域。
西方城市设计的理论和研究不仅展现了理 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了城市设计 领域还有很多知识有待挖掘。另一方面,城市的物质形态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的综合呈现。因此,城市设计的理论 和研究不仅需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期的研究成果和普适性知识,而且需要参与国际学界研究,共同探讨前沿问题,更应该基于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和我们的文化认同标准,探索适合我们自身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文献来自学者丁沃沃的review《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Urban Design: Theory? Researc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