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欢心家庭教育”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5期周作文“复”专题活动。
复有很多组词,本文取“重复”,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的意思。
昨天又上讲师班课程,课间大家一起聊天。
一个朋友分享了两个案例,两个家庭都是高官,两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一个家庭是独生女,女儿考研,填好了志愿,父母偷偷地改了。女儿发现又改回去了,父母就扇了孩子几巴掌。女儿纵身一跃,年仅23岁的生命到此戛然而止。
另一个家庭,儿子大学毕业了去当警察,圆了自己的警察梦。可是当高官的爸爸,把他弄回去,给他安排了工作,说他得当官。结果,这个孩子也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听完案例,不禁唏嘘啊!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一点,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了。
昨天来的一位朋友,他非常优秀,女儿也非常优秀,本来女儿是考牛津剑桥的,可是在高考前三个月不上学了。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对女儿自然要求也高了。女儿学会了他的模式,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要求,尽管她总是学霸,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可她总是担心考不好,考前两周就睡不着觉。
还记得“完美”孩子张一得吗 ?他托福考试满分,被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录取,然而,这样优秀的大男孩却在19岁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爸爸老得,让一得在3岁学完了小学课程,在一得4-8岁时不跟他说话,什么都得让他写出来;一得4、5岁生病,把他送到医院,让他自己跟医生沟通病情;在一得8岁时让他做40个人的饭菜,让一得接受10天生存挑战,12岁开始做家教赚钱……
老得对一得全方面的控制,以及过高的期待,虽然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但也令孩子感到窒息……
一个个优秀的父母,不断上演着控制的戏份,不断让孩子重复着人生的悲剧。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这些有毒父母(操控型父母)的行为,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恐惧。子女的独立让他们觉得仿佛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子女永远的依赖。
这本书里也说:
父母给我们施压时,摧残我们的感情,通常我们有两条路可走:投降或叛逆。这两种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脱。尽管叛逆看起来会促进心理的解脱,但实际上,选择叛逆和选择屈服一样,我们还是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
而要想不被父母控制,就需要走进原生家庭的课堂,在课堂中通过个案的演绎去看见父母,看见自己,也看见孩子;再通过持续的学习、践行,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翻转自己的模式。
愿越来越多的父母能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去看见更多,听见更多;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得到尊重,得到接纳,得到足够的爱和勇气,去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愿控制型父母,不再让孩子重复已经上演无数次的人生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