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跟着谌红果老师读《道德经》,反思到许多自己曾经读书的陋习。我总是把别人的解读先入为主,以至于似懂非懂,甚而囫囵吞枣。原以为悟出其中“奥妙”,孰不知,生活中很难运用这些“奥秘”,也不敢随意摘取其中之大道,所以时常有郁郁不得脱之感。
谌红果老师所讲的《道德经》,里面有《圣经》、有佛陀、有辩证法、有方法论。绕来绕去,却总是“柳暗花明”。对照我曾经读过的解析,与谌红果老师讲的,出入是很大的。真的是百家之谈,各有各的说法。但谌红果老师的解析更有利于我的理解。例如:“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也”,书中的解析是“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标准,都按美的标准去行美,那么恶就止息了”。虽然这样理解是我们惯常的解析方式,但总觉得实施起来怎么那么不切合实际。谌红果老师是把“知”解释为行动和作为,他说在古人的世界里没有知行合一,知就是行,就像苏格拉底认为的“知就是真善美”。那么刚才那句话,就可以这样解释:天下人都去做美好的事、做美好的人,这种美,其实就是一种恶行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更拗口了,其实不是的。是非、善恶、美丑这样看似是辩证关系的分辨能力,恰恰成了我们认知事物的障碍点。而且,一有了这种分辨能力,就在行动上僭越了大道。这也许就是谌红果老师说的“由知导致无知”的大问题。
由此也就对“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有了些许认知,自然应该就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谌老师举的例子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他说我们赖床不起也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自然”的事,而违反了这个时间,我们不管从意志方面,还是从生活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是身体也会渐渐处于亚健康的情况。
那么“无为”呢?也就超脱了“无所不为”的边界,超脱了善恶观念,回到事物本身的趋势上来。
我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准确,但是谌老师这种解析方式,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读书方式产生了怀疑,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无知的一种知晓。当然,“知无知”不会让我感到自卑,而是更多不断汲取的理由和力量。因为魏校说的“自由的境界”,也是我所向往的——笔尖的自由、课堂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用今晚学到的东西,自勉,亦勉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