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生态学意蕴——《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

“学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生态学意蕴——《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

作者: Sophia靜靜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06:36 被阅读0次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由叶澜老先生提出,经口耳相传,成了很多“新基础教育”人的口头禅,每外出实验校听课,LED显示屏上那一行醒目的字总不自觉跳入眼帘,几次过后也能张嘴即来,不过当时没往深处想,只觉这话有种说不上“气度”和“境界”,让人深深服气。直到第五轮共读张永博士《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毕文章,这话又不自觉跳入脑中,潜心静思,当初“雾里看花”不明就里的状态渐次明晰,原来,那令人深深服气的“气度”、“境界”背后有更深的意蕴:基于生态学。“教”与“学”本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此文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态学视角展开论述,斗胆化用此话为:“学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以表读后所思所悟。


      李政涛教授这样解释“天地人事”:有关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律和道理。天地万物和人事囊括内容之繁,范围之广,注定了不是仅仅依靠学校学习便能获得,学生必须从所有的经历里去学习它们。这就是为什么家庭、社区、政治和社会机构对学生学些什么和怎么学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整体效果也证明了相互联系观点的现实意义。


一、在校学习活动——共同达成生态平衡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

      诚如文中所言,“新基础教育”实验校(以下简称“实验校”)具备“多重系统”的一般特性,但又有自己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系统,“实验校”包含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等两个层次三个领域。相应的,学生的学习经历着“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中的学习。

    曾几何时,我们割裂得看待自己“学科老师”和“班主任”身份,于是,“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无形中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二者应为并行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二者加以整合,互为促进,才能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

      感恩有机会进入班主任研修班,让我摆脱“身份割裂”带来的焦灼感,当我尝试以“研究者”的视角来整合看待“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时,一切的教育行为都能基于师生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也唯有如此,师生在校生活质量才能得以真正提升。

      本学期,我用思维导图备课上课,孩子们用思维导图写作业,师生一起票选优秀思维导图作业来布置班级外墙;主题班队会,我下放权利,引导班委项目组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活动流程设计。绘制的过程中,首先项目组自由提供想法,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再分析合理性以筛选出最优方案,最后聚焦方案,尝试推进。班委项目组经过三周的实践,思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懂得尊重别人的想法,越来越能接受大家讨论后的结果。用“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有机融合,相信这样有意义的尝试会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更成为学生发展阶段转换的敏锐触发点。


二、在家学习活动——共同培育符合生态标准的时代新人

      家庭不仅为孩子保障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也包含着强有力的情感、社会和智力支持。家长对孩子的支持愈深广,其背后的期待愈深切,孩子因此常常背负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但部分家长在孩子入学后容易陷入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学习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学习也只发生在特定的学校时空里。殊不知,家庭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和支持系统,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教育责任。作为初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被认为在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文化习俗、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是相应学习成效的来源和动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以补其不足,共同致力于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样的价值取向才符合“生态”标准。近段时间在看卢梭的《爱弥儿》,里面提及:教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孩子最初的时空便是家庭,教育一开始,学习便也开始了。


三、社区学习活动——共同养成适应社会生态发展的“公民性格”

      之前对社区的理解比较狭隘,以空间距离来界定社区,看了文章,方知:社区包括邻里空间和组织以及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组织,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社区活动中心和其他社区组织机构。杜威指出:借助家庭和邻里组织,公民性格得以稳步地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地确立。换言之,民主必须始于公民的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邻里的社区。因此,学生的社区参与与社区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鉴于自己对社区这一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在“捉襟见肘”,更多时候是借助学校跟社区搭建的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往往学习时间短,受益面不广,故效果不彰。看伙伴们在感受中分享在假期生活里如何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给我未来的时间探索提供了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培养具有“公民性格”的学生,才能推动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


四、游学活动——共同成就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最为体己的生态圈,是他们朝夕不可离的社会丛林。沉浸于这些日常生活场所,可得知足常乐的安全感和确定性状态;而远离它们,便可以一窥外面的丰富多彩。比如通过游学活动,学习时空得以转换,能够成为重新认知周遭日常学习的契机。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沉浸和远离日常生活的往复交替,它们共同构成学习活动的呼吸运动,在一呼一吸间,成就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学生在各有其独特性又相互联结的多元时空中学习,方能真正“育生命自觉”,做到明己明人明环境。


“学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生态学意蕴——《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一读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生态学意蕴——《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j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