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586440/3896fe9f640869df.jpg)
最近一直在挤时间读《陶行知文集》,感触很深。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的座右铭,他以“甘当骆驼”的精神践行平民教育,一生坚持这一件大事从不动摇,他为平民教育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他的很多名言让我们一生受用。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我们读书主要的目的是明其知,了其理,以便学以致用,读书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否则,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成为一个“书呆子”。”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那时是“唯分论”,我们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中型规模的考试,整个年级都会参加。高三时,我们班有70多人,每次考试都会排名次,谁要是能进入班级前20名,就会被班主任请进办公室给加油打气。那时,我是个幸运的女孩,靠着平时的起早贪黑、勤奋好学,成绩还算不错,班主任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可以考上一本,不辜负他的期望。那时我每日的休息时间最多6小时,天微微亮时,我已在教室朗读课文了。我的记忆力不是太好,唯有多读多背,才能记住文科的知识。很多知识点,当时是背会了的,但高考过后,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死读书”、“读死书”就是当时学习生活的写照。没有用书中的知识检验其真实性,亦或没有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串联每个环节,总之,只是在死记硬背。这样一路走来的恶果就是我缺乏分析判断能力,讲起话来也是没有充分的理由来支撑。“死读书”祸害不浅哪!
当时我们班有个叫徐娜的女孩特别厉害,并不见她怎么背书,也不见她加班学习,但她的成绩总是令我望尘莫及。她听课效率非常高,及时串联各个知识点,大脑飞速转动,当堂记下来龙去脉。老师提问她时,她总会由因到果罗列出足够多的论据,老师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坐在旁边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就是老师的讲解串联知识点的好例子,是活读书、读活书的体现。所以徐娜成绩好也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如今,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让孩子好好“用书”呢?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光”展开,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为让孩子把书读“活”、用“活”,就要让孩子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要创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找春天》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要杜绝死教书,教死书,让孩子死记硬背则是这方面的体现。教学之初,我们可以和学生亲切对话:认识“春”吗?能说说有关“春”的成语吗?春天多美呀!今天我们一同去寻找春天吧。以此激起孩子们探索春天的兴趣,这是离开死教书的第一步。在品读环节,让孩子们找一找,通过“找春天”,你看到、听到了什么?你能读出小草的可爱吗?用“叮叮咚咚”的声音读出“小溪”这一段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句子,这个时候再引导孩子说一说类似的拟人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拓展环节,举行一场春天“擂台赛”,让孩子读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画春天、演春天,在丰富多彩的“寻春、赞春”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发现的快乐。
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是活教书、教书活,学生是学书活、活用书。这样的课堂,孩子学得不累,老师教得舒心,何乐而不为呢?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读书是为明其知,了其理,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