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合伙人”这个概念风靡职场,不少企业开始推行“合伙人”机制,更有不少职场人将成为企业“合伙人”定为发展目标,某种程度上,“合伙人”被演绎成高阶身份与高级角色的代名词。从职位或资历上评判,可能“合伙人”这一身份是稀缺的、难以企及的。然而,从思维和行为层面来说,“合伙人”则是我们触手可得的,我们与身边的人通过资源互换、信息共享形成强大的价值网络,“人人都是合伙人”,这便是生涯管理BP合伙人思想的精髓所在。
这里,我们要重新定义“合伙人”的概念,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去链接身边所有可能的资源,分析核心资源、优质资源掌握在哪些人手中。是否合伙人只能向上求呢?当然不是的。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岗位都掌握着重要资源或信息,比如前台、保洁、保安、出租车司机、居委会阿姨等,这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资源不容小觑。当我们影响圈还不够大时,可以从身边这些普通岗位着手,时不时地发点小福利、送个小礼物,将身边的这些潜在资源激活,可以充分调动这些人丰富的人脉资源,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便是迈出了“整合别人成为你的合伙人”的关键一步。
回归到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人人都是合伙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上级领导和专家人士是我们所仰慕的角色,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更高,所以我们要学会释放自己的价值,学会“成为别人的合伙人”,获得权威人士的认可和肯定,进而有机会成为权威人士想推动成长的那个人 。下属的成长是体现我们实力的重要维度,通过影响、推动下属的快速成长足以证明我们的综合实力,进而实现我们在职场的一步步飞跃,所以,以“合伙人”的思想管理团队,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外部客户、内部客户亦是同样的道理。
以辅导的一个绩效沟通案例来说明“合伙人”思想的应用价值:某设计公司一名设计师绩效未达到公司要求,领导要求HR负责人与其进行最后的沟通,要求是让员工选择是去是留(留是有条件的),并在沟通表单上签字,且沟通气氛务必要严肃。通过无意识测评技术分析后,该设计师偏猫头鹰特质,心思细腻、谨小慎微、性格偏固执。与猫头鹰特质的人沟通太过严肃的话,可能会受到“猫头鹰”的强逻辑思维反击,沟通效果不一定好,而领导又要求严肃处理,对于如何在沟通时拿捏这个度,HR负责人有些犯难了,所以就该问题向我求助。
在了解了沟通事件的背景和沟通对象的特质后,我主要借助“合伙人”思想引导该HR伙伴去梳理思路。其中主要的思路是:假如这位设计师最终选择留下,而这次HR在沟通时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方式,日后HR的工作寻求对方配合就可能有难度;假如设计师最后选择离开,而彼此已经建立信任的话,今后还可以成为HR的外部资源,对于招聘推荐等工作开展也有益处。建议在沟通的前端、后端采取相对柔和的方式,绩效沟通的正式环节可以采取相对严肃的方式。经过这番梳理,HR伙伴豁然开朗,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
只要突破思维的自我设限,“合伙人”思想可以应用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以不同的心情看天气,你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以不同的思想关照未来,你会收获不一样的生涯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