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遇到人嘴特别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叫个遍,惹得人喜欢;
有些孩子躲在家长身后,只有在家长提醒下才任务式的打个招呼;
还有一些孩子即便家长怎么催促,就是不肯打招呼,甚至躲避跑开。
主动打招呼的孩子,我们会习惯的定义为外向、乖巧、懂事;躲避打招呼的孩子,家长也只能尴尬无奈的笑一笑,表示这个孩子内向,请多担待。
贴标签的方法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其实你的目只是要给自己找一个解脱,孩子做成这样不是我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他本身的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确存在不同的性格、气质。但外向和内向都是相比较出来的,绝对的外向或者内向根本不存在。
其次,不管是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不要求人人都鬼精鬼精,但社交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都是应该做到的,如果做不到,那不是孩子的原因,是家长的问题。
那什么是基本的社交行为规范?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上幼儿园学到的:会不会问好;会不会跟别人进行眼光接触;会不会道谢;会不会道别;会不会道歉。
对小孩的要求,就是他能够做到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
这些规范如何建立?就是家长日常的言传身教。
你要让孩子学会打招呼,自己回家就应该主动和爷爷奶奶打招呼。你要让孩子学会和别人目光接触,不要躲躲闪闪,那么你和孩子讲话时就一定不要低头刷手机。如果你要让孩子学会道谢,那你自己就应该主动向提供服务的保洁人员、快递员、服务员表示感谢。如果你要让孩子学会道别,你离开的时候就应该和孩子进行温柔的道别。如果你要让孩子学会道歉,那么你就不能做那个只会找借口,从不认错的人。
孩子是通过行为模仿来学习,而不是用语言告诉他们怎么做。
对于气质偏内向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把基本规范融入角色扮演游戏来加深孩子的理解。
对待孩子,我们还必须做到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不管他当下是否选择打招呼,都有他的心里原因和情绪因素,我们必须认同,不能强扭。
一个人的内向与否和外向与否,这个是天生的,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你是内向的人,你的觉醒水平本身比较高,任何一点更多的刺激,会让你觉得很累,好像你的电池被提光了
如果你是外向的人,他的觉醒水平是比较低的,他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如果到外面去社交,回来以后感觉是充了电。
大家用这种标准去衡量下自己和的孩子是偏内向还是外向。对孩子的气质有个大致的判断后,就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方式来主动设置社交方式和有选择性的参与社交,即可以满足社交的需要,又不会让孩子感觉太疲惫、太抗拒。
内向的小朋友,就尽量避免安排或参与人特别多的聚会。最好是小范围的,一对一的更好。内向人特别善于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更能建立一种更深厚的友谊。
如果无法避免要参加人多的聚会,那么请控制次数,不要太频繁。如果可以提前结束,就提前。聚会结束后一定要给他一个独处的时间,让他有个充电的机会,让他放松。比如在家里安静、安全的环境下,自己的充电。
如果是外向的小朋友,有聚会就让他去吧,人越多他越兴奋,他会自己在环境中充电。这种孩子不要担心他朋友数量多会影响质量,数量和质量对于能量高的孩子来说也没有必然的负相关,也不要去太束缚他的社交,因为不社交,他们就会没有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