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记录的是用完整的一个小时听完一段汪老师教练约谈的真实感受。不求章法,只求感受。
一听到汪老师的声音,感觉一个激灵,这是我约谈了12次的教练,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他还是随意轻巧的风格,但有种说不出的信任感。我控制了自己想抓起手机马上约谈的冲动。
适应过来以后,才进入一个聆听谈话的教练状态。
“参加这个项目有什么期待?”“假如3个岗位让你选择,领导也都同意了,你会选择哪一个?”“2/3年以后,你想做点什么?”中间还多次穿插:“特别好。”“这个你想得很清楚。”“看来你是一个很有目标感的人。”“有点意思。”
问题的密度是高的,贵在精炼。客户也是属于底气十足的风格,说话斩钉截铁,语速偏快。所以顺应着客户的能量,都有十分及时的回应。汪老师的问话没有什么章法,就是跟随着客户来回跑,甚至进行到中后段,我已经感觉不到汪老师的存在。——这和我在接受约谈时有同样的感受,逻辑是后天练成的,说心里话时,就会放开现实的绳索,无边无际地说着,这是潜意识打开的瞬间。
客户也会意识到自己在说的话不同以往,有点大。在这时候,多次强调,而且略有忐忑:“我是不是说得太大了?”“那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哈。”——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距离理想有距离,不敢把自己放到看似宏大的愿景里,但是自己在当下的选择多多少少也是愿景的投射。——其实我在畅想愿景时也是这样,但是这样听的时候,才有如此感悟。而恰恰是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帮助客户看见自己来时的路,要去的未来。所以,我听到汪老师问过去的职业选择,对过去经历的归因,怎么花钱,参加的某次培训有什么价值。
潜意识是什么?我渐渐觉得潜意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内在图景的显现。每做的一个选择,无论是重新选择职业,还是选择善待他人,还是像客户那样选择帮人开电梯门,积累小小的善,一旦感觉好,都是与潜意识有所呼应。所以,看起来没有章法的对话,却是抓取了客户语言里的意象,像一个电影院里的幕布一样,复述出来,把她自己的一生放给她看。
大也不能过大。我们总想着未来兼济天下,而现实会告诉我们,要独善其身。“假如所有人都满意了,你会做些什么?”“假如不管其他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听到你有点造福全人类的意思,这个很好啊,这个范围再放小一点呢?”“比如说对于这个项目,对于自己有什么期待呢?”在大的约谈背景下,将谈话带入客户的可控范围内。
——至此,我发现更大的章法在与从教练的第三位置去看待客户,她作为一个个体,立足于这个世界有逻辑层次的维度,有愿景、有使命、有价值观,这些比较“虚的”部分也会投射到她的日常活动中;同时,在横轴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到客户来时的路,和她要去向的地方。——这让我对于教练中的积极聆听有了多一层的理解,只要在生活着,人的这个逻辑层次就是在时间线上不断去创造的。逻辑层次就是当下的觉悟与创造。
有时也是会有挑战的。客户修学佛,对善恶有些精细的思考。当别人情绪不好时,她也会反省自身,希望能更多找到到他人的情绪。汪老师问:“我现在鼻子有点痒,跟你有关系吗?”客户笑了,觉得这个问话不可思议。汪老师轻松挑战:“我现在鼻子有点痒,而我就在跟你谈话,不跟你有关系跟谁有关系呢?”客户明白汪老师的意思,回复说:“有些东西,应该是跟我没关系的。”汪老师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就是需要你掌握这个度。”——如果不熟悉汪老师,或许会觉得这里有点脱离教练位置了,怎么可以等客户的一句话呢?我的理解是,作为教练,可以为客户创造很大的教练空间,不过,空间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与世界运转的基本原则与客户当下的资源有关联。就像我们夏日去海滩游玩,可供游泳的海域是有界限的,超过界限,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风险区域。
其实一开始,也是有合约问题的,只不过相对不着痕迹:“参加这个训练营,你有什么期待呢?”不太一样的是,合约的6步骤问题在这里就没有明显的展现了。我觉得这是新手教练与成熟教练的区别。新手教练还是可以循规蹈矩地用着合约6步骤,因为要把成果思维刻在脑子里,而到技能成熟变成自己的一种直觉后,可以让成果意识更自由地挥洒。
我如何能像汪老师一样做得自然呢?
并不需要复制他的经历、他的风格、他的问题,这场约谈,我的收获是更多地放下自己,更多地跟随,丢掉“教练之箭”的我执,更多地聆听,感受、放松。
怎样跟随呢?
聆听贵在有回应,问题贵在精炼。
好了,不能问下去了。直觉给的就是当下的答案。没有更多。我们在人生中继续聆听每个个体绵密的话语,绵密的信息流,以及背后的渴望,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