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是课程正式内容的第二部分,上一次我们讲到财富课之后,拓展了大家对于财富的很多认知和理念,那么心智模式的课程,是要让我们再走得深一点。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就是,大脑是可以被编程的,心智模式就是那些我们头脑中一直在运行的软件和程序。那么,一个人可以怎么升级,其实就取决于他有多少能力,来查找自己心智模式中的bug,还有多少能力能不断让自己的心智模式升级和完善。这次课,我们就分享这种,自我排虫和自我升级的编程能力。
以下问题,请大家认真思考和回答:
1、之前我们读过芒格的书里,他已经反复讲到,很多事情的问题本质上出在激励体系中。
比如,激励体系会让人们去为了短期的自我的利益,而不顾长期利益等。
现在想一想,你所在的工作岗位,提供了怎样的激励体系(奖金、工资、绩效、提成等等),它的优和劣分别体现在哪里?
这道题希望大家尽量客观地回答,排除个人情绪。
b) 在校的同学,谈一谈,学校提供的激励体系是什么样的?
还在参加实习,所见的激励体系是工资+奖金;
设计行业很看重软性的东西,而软性的东西(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和视角,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和困难等等)很难有一个可见参照系去衡量,而大量的消耗性劳动中也需要各种的经验和判断,所以绩效比较难计算,所以奖金主要看负责的直接程度(谁来做决定,谁来控制进度),看可见的工作量。
优势:对于从小到大的负责人来说有比较明显的制度奖励,因为奖金跟公司和个人的绩效挂钩(但是对小公司来说,没有明确体系,老板说了算)
劣势:对基层员工来说,工作量大,活儿缺少灵活性(要靠经验),时间非常长,而直接负责的事情少,奖金没什么空间,容易效率低下拖沓;如果老板和负责人没有足够的意识,会倾向压榨基层/普通员工的时间和能力(反正付的钱是一样的,加班费几乎没有)。前辈常常跟我说要熬几年的,就是说这个阶段。也有人是会卡在这个阶段的。
学校的激励体系:
固定的价值观——学生要“听话”,服从管理,跟着校领导的意思走;
跟着老师的评估方式、学校体系学习;
激励方式标准化:成绩、分数、荣誉。
优势:“被训练得”在有明确游戏规则、奖惩制度的体系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优势,容易跟着“主流”走,不会被当成异类
劣势:缺乏“自我”意识,在没有被给予标准和目标的时候,是茫然无措的;习惯了采铜所说的“赛道假设”——价值单一且是被外界固化了的
2、在激励体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智模式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流行的观念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事,你就会得到XXX好处,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就会被XXX。
结合之前我们讲过的财富课,谈一谈在财富和赚钱这件事情上,你(真正的)胡萝卜和大棒分别是什么?
驱使着你去赚钱,和让你害怕没钱的观念,请写下来?
我真正的胡萝卜,主要是掌握自己生活的自由(有能力减少甚至拒绝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更多做喜欢但不那么容易坚持的事),有能力选择,能给重要的人更多的爱(陪伴的时间、物质),也有一部分的虚荣
真正的大棒,首先是被生活压迫带来的不安全感(感觉自己无力、什么也做不了了),其次是别人的眼光(我怎么会过成这样……)
让我害怕没钱的观念:
■ 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爱的能力,是完全由他的金钱决定的
■ 没有钱的保障,我做不了任何事情
■ 生活里的不自由、不安全感,完全是因为缺钱
■ 同别人的生活(我“认为”跟我同样、或比我层次低)比较,在别人眼里我的生活如何(只要是物质表现),都很重要
3、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心智模式,应该可以使你做出相应的行为。
在写完刚才两个激励体系的分析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激励体系并没有让你持续去做出你想做到的那些行为?
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为什么这些激励体系(金钱决定论,内心的无力和不安全感,外部的价值评价)没有让我持续去做我想到的那些行为(e.g. 深挖自己想挖掘的问题,把丢掉多年的兴趣技能重新拉回生活里,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
金钱和外部的评价本质上忽视了我内心的价值体系,它假设了钱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以至于是衡量一个人幸福、快乐的唯一标准(买买买才是幸福,有车有房有妞就是幸福);无力感和不安全感是向这些外部参照系投降的内在原因——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当收到外部评价攻击的时候,内部缺少任何抵抗的能力(说我没钱,说我没能力,说我不好,会因此惶恐不安,给内心增加负担;会希望、幻象、要求自己在外部评价上完美,来回避来自外部的一切疑虑、失望、轻蔑、冷漠)
4、我们现在从外部游戏规则,转向内部游戏规则。也就是,人的快乐,幸福、满足感,等等很难量化的东西。
想一想,你的内部激励机制是什么?
你基于内部激励机制,已经做了哪些事情?
比如,你追求快乐,所以做了xx。
你追求平静和满足,所以去冥想去内观。
你追求爱,所以谈恋爱。
等等,写下你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情。
从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基于内部激励机制已经做的事情:
■ 渴望真正地认识自己、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读哲学、各种鸡汤;参加学校的心理咨询;自学心理学;学习社交,尝试放下自我和别人打交道;练习冥想。参加BVM。
■ 追求健康——重新学游泳,坚持健身,修正自己的体态,改善饮食习惯;每年重新养成早起习惯(遇到期末、放假和重要工作收尾会被掐掉)。
■ 想和这个世界产生最深的连接,想要从心底里爱生活、爱自己和他人、爱这个世界——去努力松开意识框架的捆绑(在生活中尝试不同的事情),打开自己的感官拥抱生活(学着打开自己和别人交流),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变得成熟。
■ 想坚持自己的事业选择(已经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弄明白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个行业——在学校里周围人各种玩乐糜烂的时候,认真对待每一次设计课,喜欢的课去读很多相关的书(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完美主义的强迫倾向)。
5、当你基于内部驱动机制,而非外部驱动机制去做事情的时候,你有哪些感受上的变化?
不再受困于别人怎么说(你学得好慢,你做的事情没有用,她不够漂亮、配不上你,做这行不赚钱的)而束手束脚,
既不会通过贬低别人来合理化自己的选择,也不用苦心说服自己来让自己坚持
——“千金难买我愿意”
6、结合我们第一条所写的自己存在的客观环境,我可以怎样把外部激励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外部激励机制中,辨认出和内部激励机制里重叠的部分,划重点——显而易见,如果是喜欢做又能获得明显外部收益的事情
把内部奖励的事情(做起来很“有”的事情),思考如何应用到外部奖励上——从内心的欣赏、喜悦、自由感,转化成可见的、可以分享的、可以帮助到他人的东西,自己的产品
结合客观环境
其实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让外部激励变成内部激励的。
1)比如说,人很喜欢看到自己有进步的部分,喜欢读进度条,因为会发现事情又变化——所以,按《暗时间》作者刘未鹏的思想,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进度条:到哪里是百分之多少。
2)又比如说,做事之后可以记下自己做事的喜悦感受和因为激发对生活热爱的感激之情
打个比方,我希望早起做冥想,现在有一个本子记录每天睡觉的时刻,和每天冥想的指引、体会;另外会画一张打卡表,写下是否早睡(00:00之前)、是否做了冥想。虽然会有时候无法控制时间,一连许多叉。
但是及时早睡和冥想记下来的心情、环境,处理事情的方式会有助于我继续养成习惯,而不是埋怨自己“又没有达成目标”——有了进度条,有了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的有利条件的清单,有了自己达成目标后的真实体会(而不是道听途说拿来说服自己的“好处”),达成目标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估计、可以衡量而不是单纯靠意志力的东西。当然这点习惯我也还在努力。
3)又比如说,做事情,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有自己的节奏感——做多长时间需要休息,做到哪一步需要放空一下,什么状态下需要调整自己的呼吸、肌肉的紧张程度以让大脑的创造性能够释放出来,其实都是需要探索的。这一点,因为最近的工作状态比较松,我有时间实验,效果还可以;希望之后紧张起来也能够找到相应的节奏。
在外部激励下(完成任务,交差,可以浪了),将自己的内部激励变成一套自己的东西填进去是很重要的吧。
7、之前有提到过,每一个概念,都是一条程序,有些程序看上去很好,但我们对它一知半解的,放进来就是一个巨大的Bug。
流行概念,比如,财务自由,有趣才是春药,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好东西一定很贵,男人都是混蛋这些。
无论这些概念有多流行,或者说出他们的人看上去有多牛逼。
花点时间检视一下,哪些概念已经变成了你的bug?
我的Bug……
“要建立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是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终于能自由选择知识的痛快,另一方面也是试图以此消解低自信和低自尊的焦虑。但是这个口号太大太空,没有实际性的目标/边界和可操作性的手段
“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完美主义的伪装,其实是内心不能忍受错误和批评的一种体现。“好”和“最好”的标准都来自实际行动和审视
“父母皆祸害”——归因原生家庭,是一种回避自身沉重负担的绝佳借口;
8、一个人的时候,很聪明。一群人的时候,都会变成蠢蛋。从众效应,羊群效应,是最大的心理误区。
想一想,很多时候明明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大多数人是错的,为什么还是选择了从众?
从众的好处是省去了跟别人辩解、自己用审慎的态度做选择的过程,即便错了,大家都是错的,也会有种“法不责众”的释怀感。
不从众的后果,却是要面对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有诋毁、攻击),这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自己所认为的“对的”,也许还不够坚实、审慎到自己能够用行动为之买单的程度。
简单来说,从众是:用外部价值体系(社会、主流)取缔了内部价值体系
我选择从众的直接/表面原因:怕自己做得“不对”,怕被指指点点、看做异类,怕被发现自己真的是弱鸡啊!
深层原因:深深地忧虑自己要是弱鸡怎么办不行接受不了自己是个弱鸡的样子
回想了一下,以我在本科不懂就问打破砂锅以至于被老师怒斥的勇气,感觉自己还是可以的。——反过来说,其实也有人被“不从众”限制住,比如刻意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与众不同而让自己非主流,或者是为了求不同而跟主流叫板。所谓“执着是一种执着,不执著也是一种执着”,当我不再去在意是否从众,而是站稳脚跟、坚实地扎根在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土壤里的时候,心智才是自由的。
9、这次推荐的两本书是爱默生的《自立》和采铜的《精进》,前者和梭罗一脉相承,讲的是针对整个人生比较宏大的心智模式。
后者是目前关于学习和进步讲得非常透彻的心智模式了。
总结一下在这两本书中,两位作者所呈现出的心智模式结构。
爱默生的《自立》(散文集),主要说的是确立自我,以及如何把自我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爱默生则说,我在,故我在,故一切在。他提示我们认清自己,哪怕真正的自我绝非主流价值所希望的那样——“如果我是魔鬼的儿子,那就让我像魔鬼一样生活好了。”他倡导人,永远不要看低自己的感受、精神,而重视自我的人,一定会如他所说,以提高人格和精神为务。
关于历史,他说只有让历史穿过自我,仿佛我们重温的东西,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
关于友谊,他说两个卓越的自我之间的友谊才有意义;
关于谨慎,他要求自我对世界的最深法则(包括对我们自身的局限与超越)有深刻的认识;
关于爱,他说爱让我们把自己交给了另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把我们交给了自己;
关于英雄主义,他说“一个人能走的康庄大道莫不是受他自己心声的指引”(I see not any road of perfect peace which a man can walk, butafter the counsel of his own bosom.);
关于艺术,他说哪怕我们走遍天涯去寻找美,也应该先把美先佩戴在自我身上(Though we travel the world over to find the beautiful, we must carry it with us, or we find it not.);
他还说,我们每一天都会遇见新的自己,树立新的观念,即便明天再被更新的东西驳倒,此刻仍是真实的……
《自立》提出的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主流,不唯权威,不唯一切我们自身心灵的真实之外的东西——只有这样自我才会有坚实的土壤。自此trust yourself不再是一句泛泛而谈的口号,而是一种信仰。
《精进》理性地、系统地梳理了我们背后的各种心智模式,将许多同我一样的年轻人会遇到的困惑、大问题的背后结构进行了澄清,并且进行了提供可操作的分析和行动建议:
怎样对待时间:我们对待时间的方式,以不同的模式对待时间,连接过去、此刻和未来;
怎样定位自己:底层的价值观是选择的根据,要不断辨认自己生活里的隐含假设(未被揭示的价值观),锤炼最底层的观念,进行有建设性的改变;
怎样行动、思维和学习:完成最小可视化产品(可以放入现实中检测的行动),分解步骤;主动建构、解码、创造关联;利用各种思维工具……怎样在广度(随机性的机遇)和深度(确定性的方向)上拓展、努力;
最后还有一记言之有物的鸡汤:尊重自己的独特性,不抹杀掉自己的特征,寻找自己天生与众不同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