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成西九
![](https://img.haomeiwen.com/i3621024/c57ae4eb1784f96a.jpeg)
随着科技与技术的进步,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国内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个时候大家可以学习的平台有很多。
按照我的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博客、微博、天涯、知乎、豆瓣、以及各大综合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等;
第二代: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
第三代:有智能推荐的新媒体:今日头条、腾讯、百度、网易等,以及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和小红书。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看书阅读是始终不会被淘汰的成长方式,而最好的、最容易的成长方式就是写作输出。
培根说:“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
01
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能上985、211的人和考上专科的、职高的书单基本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会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哲理性”,“下笔生花”,而有的人却不能?
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合适成长的信息媒体,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特别是输出方式的与众不同。
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输出方式的不同。
那是因为有很多人,他们根本没有输出,他们天天似乎都很忙,忙着看书,看文章,看短视频,聊天的时候头头是道,口吐莲花,但有的人似乎成了杠精,成了愤青,成了怼人的噱头,成了评论区打败99%的人的“评论家”。
但唯独缺乏的就是输出,就是如何“下笔如有神”,也许,他们更需要自信和自我确认。
宋代的陆游有一首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终究是十分浅显的。要想能够深刻的了解,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
02
前段时间,无意在头条上刷到了一篇文章“从负收入到年入百万,我的5年公众号逆袭之路”,其中两个关键词吸引了我,“公众号”和“年入百万”,因为现在是短视频当红的流量年代,大家都是想在短视频媒体去淘金,去赚钱,公众号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更不要说年入百万了。
带着好奇心,我快速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找到了头条的“小郁儿的屋子”和公众号“小郁儿的屋子”,看了她的很多文章,也看了她的知识付费产品,同时也知道她是全网50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
说实话,很意外的,因为当主流媒体都在说公众号的打开率在断崖式下降的同时,“小郁儿的屋子”却是逆势飞扬,她开启了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旅途,她写每天做的,做每天写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呀。她2022年的收入是120万之多,这对于一个95后来说,确实来之不易,值得为她点赞。
我觉得小郁儿是一个真诚、勇敢、自信、乐观开放的博主。
真诚,看看她的文章就知道了。
她可以展示打工期间的囧状,在餐厅洗过碗,一天收入50元。
她也可以写出她与妈妈的交往,原生家庭有她诸多难忘的记忆,但她只记住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她可以展示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最高的年收入120万。
还有同居的男友给予她的支持,以及所得收入5:5分成的比例。
勇敢,放弃学业不畏惧自己的学历,不停地换工作,为的只是不躺平,为的是生存和发展。
乐观开放,对待困难的态度,展示原生家庭,展示具体的收入,展示和男友的现状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自信,换工作也好,展示自己的具体现状也好,写作也好,无不透露着她内心的强大和自我确定。特别是能通过写作,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付费模式,真的太棒了,为她喝彩。
这个时候,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真想让张家界那几个跳崖自我了断的年轻人看看,这才是90后的楷模。只可惜,人生永远没有如果。
可以说,小郁儿的写作输出,让她找到了自媒体的发展之路。
她也告诉了所有的年轻人,路在脚下,就看你是如何选择的。
居里夫人说:“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小郁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自己的天赋,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3621024/951bc87a4c6f2aac.jpeg)
03
因为最近开始比较关注自媒体,所以让我有机缘刷到了“小郁儿的屋子”,这也是头条强大智能推荐的功劳吧。
2017年,我在简书上连续写了120天,写了26万字,并且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从职场小白到团队老大:职场基本思维》。
当时是第一次正式写作,开始写的文章也是非常的幼稚,但是有了写作的开始,也定了一个“日更千字职场文章”的目标,我的写作之路居然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之旅,由此也认识了一大帮“写友”。
我是写作不到2个月就成为当时平台的签约作者,期间有5-6家正规的出版社主动和我洽谈出书之事,3个月后就开始出书了,只是后续因为事业的缘故,写作就暂时中断了。我曾经做过准上市公司,也创办过国内最大的在线商学院,但这段奇妙的写作体验,让我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04
无论是小郁儿的经历也好,我的出书经验也罢,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否则那就是堆在脑袋瓜里一堆知识,说实话,要让知识产生作用必须去做实践,去输出,否则,知识永远产生不了价值。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记得前几年火遍机场书店的那本书《明朝的那些事儿》吧,作者本名叫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上班期间,每天晚上饭后就做一件事,整理明朝的那些人和事儿,并且在天涯社区发表,2009年3月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前后挣了2000多万元的稿费。
设想一下,如果他只是看,不去写,不输出,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所以,成长的最好方式是输出,特别是写作输出。
05
你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只差一支笔!
无论看什么,学习什么,收藏什么,记得这只是输入。
记住这个公式:输入+吸收+转化+输出=知识体系
正阳公关首席内容官师北宸,曾经在一次分享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时说过,阅读与写作的比例是10万:1000,也就是说你要阅读了10万字以上的内容,才可以写成1000字的精品文章,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有效性,从原理上看是成立的。
但,前提是动手去写,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互联网知识达人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也说过这样的话,每天不停地刷朋友圈,看短视频,阅读看书等是一个获取新知的过程。
长久下去,这种获取新知的快感会麻醉我们的头脑和神经,因为在大脑中会给你一种假象,你知道得越来越多了,而且这种现象会持续给你快感,让你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和吸毒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长久下去,你的手脚就会越来越迟钝,动笔能力越来越差,因为动手写作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才能出效果的慢活,虽然这种慢活出来的结果正是你需要的核心能力。
可是,和刷新知的快感相比,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而忽略了能力的积累和输出。
06
知识转化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动笔,开始输出。先完成再完美,具体有六步。
第一,先做学习笔记。读书也好,看视频也好,都要做笔记,而且越多越好,刚开始哪怕是摘录都可以,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你动手做笔记的习惯。
第二,整理读书笔记。把笔记内容用自己理解的语言重新整理出来,整理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和原来的知识、常识、事件做关联,甚至不惜为了这点内容去查阅大量的资料。
第三、写点自己的见解。上面整理出来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先找一个你熟悉的领域或者事件,运用你积累的知识点说说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很幼稚的,但一定要开始写。比如:书评,影视观后感,热点话题等。
写完后再找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同类文章,对比分析一下,找出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一篇一篇接着写。20-30篇以后你就有感觉了,你再回头看看第一篇文章,觉得像是幼儿园的作品。没事,这时的你已经进步了。你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持续持续持续输出。
第四,向成功者学习。自己摸索是一条路,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能走得更快,更远。写作,新媒体运营这些领域已经有很多有结果的人了,向他们学习,报他们的课,参加他们的训练营,不要怕交学费,学习不交费,永远学不会。只有这样才能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快达成目标。
第五、分享出去。到简书、知乎、公众号、起点读书、作家助手、头条、百家号等这种内容平台去发布,阅读量和读者留言会检验你的内容。还有就是线下分享,读书会、朋友聚会、拉个微信群分享,记住了,没有诀窍,就是持续持续各种输出,一直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输出风格。
第六、写作定向。围绕你的工作内容和爱好兴趣,你可以罗列出来三个写作方向,这时候你开始考虑给自己定向了。
结合你的职场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你未来的写作发展方向,那个最擅长的、最喜欢的、有市场需求的就是你的方向。刚开始当作副业写,开始有收入了就可以转为专职了,每个人过度的时间不同,因人而异,也和自己的投入有很大关系。但越早确定越好,就像小郁儿的写作,用了三年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
结束语
矛盾曾经说过:“作家人人可作,但第一是要生活丰富,第二是要苦心学习,虚心实干,光凭“才气”是会跌跤的。”
清·唐彪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意思是:要写好文章,光读不写是不行的,读十篇不如写一篇的功效大,说明作文章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
往期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