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贾平凹的《祭父》,早些日子读了其《纺车声声》,都是出自作者《自在独行》专集。
其实,今天还读了贾老《自在独行》中的其它几篇,相对来说,我最喜欢上述两篇,人与故事均激起了我的共鸣,我一口气讲完了作品,但仍不忘不停地停下来咀嚼其中的遣词造句,不停地停下来重复着文章的精彩感人之处。猜想这两篇文章也必定也是作者最情深义动的、最触动灵魂的作品。
我流着泪读,想他一定流干了泪才写出如此情与义、伤与痛的文章。
开篇,写父亲的去世总总征兆,来呼应悲痛。“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以往家里出什么事,我都有感应”,清早起来我的双目无缘无故地红肿“。父亲饲养的那只猫也死了。父亲在水米不进的那天,猫也开始不吃,十一日中午猫悄然毙命,七个小时后父亲也倒了头”。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上”。
写父亲对一家人的呵护与尽责,沉重的包袱一次次压到父亲头上,为小妹、为大妹,他一个正直不求人的老实人,怎样耷下脸四处求人,父亲之所以在动了手术后延续了两年多的生命,他全是为了儿女要办完最后一件事,当他办完事了竟不肯多活一月就悠然长逝了”。
写父亲的家事,父亲与其三兄长的感情与关系,先是三兄长照护着他,培养他成为贾家第一个有文化的人,父亲又是如何照护着兄长的孩子们,如何分享生活的幸福。却没有想到,按常理,父亲应该照看着二伯和三伯,可谁也没有想到料理父亲丧事的竟是二伯三伯。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迫害、家道中落,卖猪的那段描述,好像我们也经受过雷同的故事。在那苦难的两年里,他如何与儿子一起用五色纸写翻案材料寄出去。平反后,当老师的父亲在周六的下午总会在口袋里装上学校的午餐,或许是一片烙饼、或许是四个小素包子。说好了长大后要买最好吃的东西孝敬父亲的,然后父亲却没有能力享受这一切了——--
写父亲在村子中的德高望重。父亲忠厚而严厉,胆小却疾恶如仇,他如此建立了他的人品和德行。父亲去世后,村子人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说给谁听呀”。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写我与父亲的关系。从小父亲的严厉产生惧怕;恋爱又遭受父亲反对(主要是成分问题),父亲以他为骄傲、以他的作家身份引以为自豪,小小的虚荣、大大的父爱方式,只要是为了儿子、开心的事,以酒庆贺,结果成瘾,后来戒掉。又在他的写作路上遇到挫折时,“煎熬的几个晚上睡不着,第二天搭车进城,找时间与儿子一起喝酒。但最后的唯一一瓶好酒却带到了棺内。
最后一段,写父亲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不忍离开妻儿。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与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而且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与意思的精致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用叶老的教导,读贾老的作品,颇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