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有漂泊的勇气,也要有活好当下的智慧。
20170904,雨天,周一
今天读完洁尘的《焦糖》,不知不觉已经是完整读完的她的第五本。一开始是老林送了《流年》《日本耳语》,这两年自己买了《小道可观》《啤酒和鲈鱼》《焦糖》。《提笔就老》好像是下载了电子书,没读完,正在考虑入不入。
洁尘,被称为书房型作家。顾名思义,她像一个上班族似的,每天作息规律地在书房里写作读书。洁尘可以说是科班出身,中文系毕业,从记者到编辑,再到职业作家,四平八稳。不像我们设想中的女作家似的情路坎坷,她结婚多年,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她洞穿世事又那么心平气和。是她笔下的成都,让我产生想去看看的念头。
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的她,年轻的时候可是个美人儿。任岁月洗净铅华,她温婉笃定,加之气质的沉淀,在同龄人当中,依然属美的。
她的散文精彩到让人惊艳。用词劲道,表达到位。不漂浮,质朴扎实。金句频出,总让人忍不住细细回味。
《焦糖》应该算是一部影评的集结,特别之处在于,书中所有影片都出自女导演之手。
大概是这本书读的时间跨度太长,我有点疲劳,到最后成了为了把它读完而想把它读完,多少有些囫囵吞枣。
好在今天读的两篇把我拉回了阅读的美好里。《开罗时间》和《海鸥食堂》这两部电影,我都一定会找来看看。哎,说来读书最麻烦的就是,如果作品旁征博得引多,又多触及到个人的知识盲区,那真是分分钟跟自己的无知面对面。真用心,一本书可以读出两本三本来。不过,有趣的也正在此处。
在《既然你已经在这里》一篇里,洁尘引用的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城市》这首诗,深得我心。
“你说,‘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找另一个比这里好的城市。’……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另一片海岸。这个城市会永远跟踪你。你会走向同样的街道,衰老在同样的住宅区,白发苍苍在这些同样的屋子里。你会永远结束在这个城市。不要对别的事物抱什么希望。那里没有载你的船,那里也没有你的路。既然你已经在这里,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浪费了你的生命,你也就已经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毁掉了它。”(引自黄灿然的译文)
是啊,一个人要有漂泊的勇气,也要有活好当下的智慧。漂泊的远方是未知而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但当下才是我们最该把握的不是吗?每一个此时此地,都值得被珍视。没有什么旅行可以救赎一个放弃生活本身的人。
《不是餐馆,是食堂》里最吸引我的则是题外话一一洁尘的朋友熊英也开了一家私家菜馆。这家菜馆叫“樱园”,农家庭院风。有园子,有花有树有亭有水有菜地,养鸡养鸭养狗。这位美女自带禅意,曾身居政府要职,四十岁的时候辞职不干,归园田居了。为什么有时会说人生是条不归路呢,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地位相应提高,责任压力随之增加,也苦也累,可好不容易才走到这里啊。要放下手中的名利,谈何容易?可是,她做到了。更加清奇的是,她出口成诗。洁尘说有俳句味儿,有天可以成书。深以为然。看到洁尘引用的这两句,我眼前一亮。
“夜色太美,我独自散步,走过田埂归家,迎面见百合开在灯下。”“雨停了,风还大,几位客人仍如约而来,在廊架下烧烤,对我家丝瓜赞不绝口,啤酒红酒喝得高兴,桂花落了一地。”朴实无华,自带诗意。出于好奇,我搜索并翻阅了她的微博。果真是日子成画,出口成诗,把自己变成了美好的存在,让人觉得这世界还是美好,值得留恋。
有人喜欢浓墨重彩,有人喜欢清淡素净。我大体是后者。前者偶尔来一下或许也觉得有趣,但长时间还真来不了。所以,挺对我胃口的,洁尘,和她的朋友,还有她们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