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为,是放弃功利主义后的顺心而为/随性而为。
即选择前,不是以“我能得到什么”等类似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头脑最擅长这种利益比较与理性分析,从而得出“有用”、“无用”,有用则取,无用则弃。
可是,多少“有用”早夭,多少“无用”却得保全。像古时跛足人躲过兵役,得享天年;像盘枝虬根的林木,不中绳墨,却逃过被伐的命运,屹立千年。
“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何也?人脑有限,故其智有限,由此而生的价值标准,亦有限。所以,一旦出了限,人便不知该拿“大瓠”、“虬木”如何是好。
其实,世间万物,何来有用无用之分。用之得法,无用变有用;用之无度,有用变无用。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欲时,人困在头脑里,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做着价值比较,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即外在之徼;
无欲时,人回归本心,用心眼看万物,能识得事物的内里,即本性之妙。
外在与内里,若互通有无,自到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