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听了韦老师15分钟的视频——《陪伴孩子的三个层次》。感谢韦老师在今天这个时间分享这一段音频。他真不愧为一位心理学家,了解大众之所需。这段音频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家长们知道了如何陪娃。也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1.陪。父母和孩子同在一个物理空间,到不在一个心理层面,如
场景一:孩子和妈妈同在一个房间里,孩子在写作业,妈妈在手机上刷抖音。
场景二:孩子和爸爸在同一个房间里,孩子在写作业,爸爸在一台电脑上打游戏。
场景三:孩子在写作业,妈妈在旁边和爸爸吵架。
场景四:爸爸带孩子到公园玩,爸爸帮孩子买好游乐园的票之后,自己坐在一旁玩手机。
物理空间的陪伴仅仅是陪而不是伴,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天天用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句话说不完就会怼起来。这样的陪倒不如不陪。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了,其实,这只是物理上的在一起,并不一定是心理上的在一起,真正的陪伴是要父母和孩子在一个心理空间内,彼此能够心灵互通,既能彼此看见,又能彼此听见。
2.伴。父母与孩子同在一个物理空间,也同在一个心理空间,父母能够共情到孩子。比如孩子不开心地坐在窗前发呆,父母就知道孩子是遇到困难了,需要自己的帮助。而不是去指责孩子: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心理空间上的陪才是伴,伴一个小时胜过陪十个小时,彼此之间是平等的,让孩子充分表达,换位思考,和孩子共情。
3.信。相信,互信。亲子之间达到“战略互信”。达到达到战略互信是了不起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既能够彼此看见,也能够彼此听见。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家长是既不费时也不费力,却最有成效。恕不知这是家长的功力非常深厚。能够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作家贾平凹的一句话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各位家长,你可以给自己来一个量化,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呢?反思我自己,应该处于第二个和第三个之间,目前正努力学习,希望能早日完全达到第三个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