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一个伟人,是有过一段自述的。什么叫自述呢?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自我描述,对自己的一个总结,我觉得这是重要的,一个人的自述就相当于对自己的评价与定义,这样对自己有一个总结,才能发现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孔子曾经在自述中说过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孔子在大约十五岁的时候,是专注于学习的。这是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一个人想要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并不容易,不但容易受到干扰,而且自己内心的其他想法还会打乱自己的初心,想要真正专注于一件事,真的不那么简单。但是孔子做到了,他的内心十分专注,不轻易被打扰,关键是他除了自己学习,他还会去请教别人,就比如说老子。他觉得老子比自己优秀,所以就去请教他,可见孔子的内心是谦虚的。
但是这里说的学习,跟我们现在在学校里面学的数学、科学这些片逻辑性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这里并不是指那些东西,也不是说古时候的一些文学,而是领悟。孔子在社会实践中磨练了很长时间,他慢慢地熟悉了这个世界,于是他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就能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了。
那么我们学校的学习与孔子的这种学习,哪一种更有意义呢?如果说你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孔子的这个学习,我觉得意义是更大的,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社会,但如果你没有什么经验,那么面对现实,你将会手足无措,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而如果学习那些逻辑性的知识没学好,我觉得应该是有机会补救的,当然这就要靠你自己了。
孔子年仅15岁,这个年龄应该还没有成年,但是他在这个时候都能专心致志的学习,而且不断增加社会经验,一直保持谦虚的状态,思考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算别人觉得自己是闲的无聊,他还是谦虚。就比如说上次进入太庙,他已经很清楚礼节问题了,但是他还是去问别人。这个时候有人就以为他还没有理解透,以为他没那么聪明。其实事实跟这不一样,孔子问礼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他觉得自己并不一定知道更大范围的礼,觉得还需要提升,于是他就去问别人了,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有人知道一些礼就觉得自己知道的已经够了,不需要再问了,而孔子谦虚,这也是他学习之后能够成才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这个年纪轻轻的年龄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志,而且他还是一个永不言败的强者,表面看起来他并不是很厉害,但是表面不强并不一定代表内心不强,孔子年少时就失去了双亲,有时候还会遭到别人的排斥,但他还是挺了过来,没有就此抱怨命运,直接放弃了自我。所以我觉得他学习之后能成为伟人,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他前面没有顶住悲惨的命运,那么他后面想崛起就难了!
作为一个伟人,孔子异于常人,他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怨天尤人,所以他结合自己多少年来不懈的学习精神,最后成为了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