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15——17岁】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05:32 被阅读30次

    一、十五而志于学

    从前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一直都在勤奋学习而且已学识渊博。为什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把“学圣人家”作为志向。

    我猜想,孔子所学,不只是满足于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书卷里浩繁的学问,而应当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孔子决心开始寻找做人的真谛,树立起人生奋斗的起点,下决心创立自己的学说。

    具体怎么学?如何深入呢?大概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深入由揣摩圣人言行踪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努力践行,从士做到贤人、圣人。

    圣人可以内尽于己,外顺于物,即使穷困也无所失,而传道则后世宗之。

    事实证明,人的志向有多大,配以相应的努力,未来的舞台就有多大。

    二、十七岁独自葬母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的记载。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不知道父亲所葬之处。孔子年仅17岁,血气方刚的他一个人独立承担母亲的丧事,但他表现不凡,他将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一个叫五父之衢 的地方,然后四处打听父亲的墓地。

    真是心诚则灵,一个挽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防邑大夫,因此,“防”应是孔氏一族迁鲁之后的贵族家族公共墓地。孔子终于得以将父母合葬。

    这时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领二军。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而作为国君的鲁昭公却没有指挥和调动的权力,国家大权全落在三家大臣手里,国君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傀儡而已,就连平时的宫廷费用,也要靠三家的纳贡才能维持下去。

    不仅鲁国如此,周围的齐国、晋国,也因长期内耗,使国君的大权旁落。贵族们相互争斗,连年厮杀,使得举国不宁,财力衰竭,而贵族的占有欲却越来越膨胀,有的对国君发号施令,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心不宁。孔子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步入了他的人生华年。

    孔子依礼将父母合葬于防后,从悲哀中振奋起了精神。他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跻身于这个社会,取得一块施展自身才华的政治抱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生平简介【15——17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sg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