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你都知道是中国人的精神领袖,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圣人,那孔子的早年经历又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的早年经历是非常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的家族吧!孔子的祖先原本是宋国,非常有权势的贵族,和那些王室的关系非常好,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贵族一再不如一代人,传到叔,梁纥这时,已经非常的没落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权有势,所以我们只能说孔子现在的家族是一个没落贵族。
孔子的父亲,还有母亲也是野合,什么是野合?野合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的婚姻不是官方承认的,就像现在他们没有领结婚证一样,所以以野和的这种方式出生的孩子,回被其他人看不起,别人会瞧不起他们,而且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所谓的父亲叔梁纥也死了,是孔子的母亲,把孔子拉扯大的,在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死了,所以孔子的父母都是早亡的。
那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们可能就不会有斗志了,浑浑噩噩的度过这一生,被别人瞧不起,嫌弃,最有可能的就是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放弃自己,想着就这样堕落下去,颓废下去吧!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孔子并没有这样,他反而让磨难成为了它的动力,他经历过了磨难,磨难反而让他进步,他更加的努力,更加努力的学习,而且有了自己的志向。
那影响孔子少年时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第一个一定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从小就教孔子当地的礼仪,还教他写字认字,种种知识,他的母亲其实担任着两种角色,第一个是父亲的角色,另一个是母亲的角色,他要给孔子父性之爱,还有母性之爱,如果两种爱其中有一种缺失的话,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是环境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孔子自己了,因为就算你有最好的环境,但如果你不去学,自己不去努力,怎么得到成功呢?
孔子说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就是说我年轻时啊!非常的贫贱,所以才会做这么多的杂事,这也真正说明了孔子少年时期是非常的苦的,而就是因为这些苦才改变了他的后半个人生。
而且孔子天生对于礼仪这方面比较突出,他对母亲非常的孝,而且在家里经常学寺庙里祭祀的礼仪,往桌子上摆上那些祭祀的用具,然后自己就开始拜,这方面孔子表现得非常反常,对礼仪感有非常大的天赋。
在论语中有一段话,这样记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他说他15岁的时候就至于学了。
但当时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志于仕,志于仕的意思也就是当官,他们学习是想当官挣钱,然而,孔子为什么说是至于学而不是志于仕?
因为孔子他们是为自己而学的,他们是调提高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内心修养道德,而他们已经把他们学到的东西融合到自身,知行合一,所以他们的学习都是偏内在的,而并不是想去当官才学习,而这已经很了不得了,为什么呢?我记得孔子曾经说过一个村庄,可以有像孔子这样孝道的人,但没有像孔子一样好学的人。
那孔子到底想不想当官呢?他是不是觉得当官就是错的?当然不是孔子,他也是非常想当官的,因为好几次他都是去求官,但是不果,所以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你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想去当官。
这就是年轻时的孔子,孔子与凡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当他面对痛苦的磨难时,并没有颓废下去,而是战胜了磨难,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最后成为了一代圣人。
网友评论